每日經濟新聞 2010-10-22 22:12:38
上篇文章中我指出媒體的未來之路在于建立渠道,并通過開源的方式吸納并傳播優質內容,此文將進行進一步論述。
《窮爸爸富爸爸》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村子有兩個人,一個人只會挑水,另一個人卻在挖水渠,到頭來,挑水的人每次吃水時只能還是靠體力,而挖水渠的人卻可以一勞永逸地享受清泉。
由此及彼,當下靠建立渠道來成就個人價值、改變社會的例子不在少數:馬云的阿里巴巴為商人們提供了營銷的平臺、新浪微博為普通網民提供交流的空間、蘋果公司的App Store在為產品客戶提供應用程序的同時,也為程序設計者創造了獲利的機會。
在以上的商業模式中,渠道的建立者都沒有提供內容,但其所構建的渠道在網絡時代方便了內容的傳播和溝通,開源形式的內容接入保證了信息供給的數量,而充裕的數量又成為高質量內容的保證,良性循環由此形成。渠道構建好之后,構建者也就和挖水渠的人一樣,可以“坐享其成”。
理解渠道建立對媒體的重要性并不難,門戶網站在新聞上的崛起即是著例,門戶網站在網絡時代的優勢愈發明顯,而閱讀習慣的改變使得紙媒對其途徑依賴不斷上升。一位同事曾跟我講,現在如果哪個報紙報了某公司的負面新聞,該公司不用跟爆料媒體接觸,只要做好網站公關就基本能萬事大吉。
有遠見的媒體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重要,并已經開始著力構建網站、智能手機的用戶端等渠道。一財網最近改版、21世紀有了iPhone版、財新傳媒也不斷著力宣傳其財新網,盡管此番平面媒體構建渠道的前景還不明朗,但這是正確的方向。
在判斷渠道是否成功時,也不應該只關注其能否廣泛、準確的傳播媒體本身的內容,主事者應考慮該渠道能否吸引更多外界知識力的介入,并引發公眾的參與。目前,我對于未來理想媒體渠道的思索還不完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它絕不是現在的門戶網站。
媒體的發展靠建立渠道,那記者個人又應如何適應這個時代呢?在這一系列的下一篇文章中,我講討論此問題。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