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股下跌拖累凈值基金“藥癮”難戒
2010-11-19 01:14:03
每經記者 李娜
近期的暴跌已經開始動搖基金短期堅定看多的信心,偏股型基金整體以小幅減倉應對市場短期劇烈的震動。本周三,上證指數再度下行近2%,而偏股型基金凈值下跌更多,明顯受到醫藥股的拖累。
這表明,醫藥股目前仍是絕大多數基金凈值表現好壞的關鍵所在。
減倉難敵醫藥下跌
在經過兩日暴跌后,基金選擇了小幅減倉 (見18日本版報道),從而控制市場短期波動風險。但奇怪的是,在周三的暴跌中,公募基金的凈值受傷程度卻比減倉前嚴重。
本周三,上證指數和滬深300指數分別下跌了1.92%和2.07%,而主動偏股型基金同期的整體跌幅則高達3.03%,遠遠超過了前兩者。景順長城增長及其2號、天弘永定成長和東吳價值成長4只基金,一日之間凈值損失了5%以上;華夏復興、廣發核心精選和信達澳銀中小盤精選凈值蒸發都在4.7%以上。
數據進一步顯示,總共有43只基金的凈值損失幅度在4%以上,超過290多只主動偏股型基金的跌幅都超過大盤,占納入統計基金數量的8成以上。習慣重倉金融股的長城品牌優選最為抗跌,跌幅不到0.6%,而凈值損失不到1%的偏股型基金數量僅僅只有7只。
回顧當日市場表現,《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雖然金融、地產等大塊頭已經下跌乏力,但兩市仍未找到上漲引擎。原本抗跌的醫藥、食品飲料等板塊則紛紛跳水,帶領市場繼續向下尋底。
數據顯示,申銀萬國醫藥生物指數,周三由開盤時的5048.35點下跌至尾市的4812.67點,全天跌幅達到了6.27%,而申銀萬國金融服務、地產指數的跌幅僅有0.12%和0.83%,滬深股市呈現出明顯的結構化特征。
板塊下跌與基金凈值下跌的關聯性說明,醫藥股仍然是基金重兵駐扎的陣地。醫藥股未來的走勢如何,也在很大程度上關系到基金凈值如何變化。
基金吃藥勢頭不減
國慶節后,市場的風向標發生改變,周期性板塊崛起,新興產業以及醫藥股等前期表現強勢的板塊開始退居二線。
意識到踏空周期性板塊后,基金也開始順勢調倉換股,但調整幅度并沒有像此前市場預期的那樣迅速和猛烈。部分仍堅定看好醫藥的基金經理曾表態:大幅調整為再次介入提供了時機。這說明,醫藥股即便背負高估值,基金“吃藥”的勢頭也未減退。
基于消費升級、人口老齡化趨勢和醫療改革政策面的有力支撐,醫藥保健行業已經從傳統觀念上的防御型行業發展成為成長型的朝陽產業,未來面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而這也正是基金咬住醫藥不松口的原因所在。某基金分析人士認為,當市場一旦步入下跌,公募基金往往會選擇退守具有防御性特征的醫藥股。
不過,也有基金公司研究人員表示,醫藥股的投資價值也會面臨分化。受《關于加快醫藥行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中關于未來將嚴格控制新開辦制藥企業數量、推動基本藥物生產企業的兼并重組,和對大型企業跨省(區、市)重組后的改擴項目優先予以核準等幾項主要政策的影響,醫藥行業結構勢必會進行重新洗牌和調整,行業龍頭也會在調整中誕生,而這將是基金努力挖掘的方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