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10 01:21:50
6月8日18點52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乘坐的D56動車從淄博火車站駛離。
透過列車窗口,記者看到,膠濟鐵路客運專線北側幾座居民樓與客運專線的距離僅20多米,略顯破敗的居民樓幾處裂痕清晰可見。自從2008年膠濟客專開通,該居民樓所在的通濟花園的住戶就一直在向當地政府及環保部門反映問題,最后將電話打到了環保部。
4月25日,環保部向膠濟鐵路客運支線有限責任公司下發了“最后通牒”,要求改建鐵路膠濟線四線工程停止使用,但該客運專線照開不誤。
對此,環保部環評司驗收處的工作人員回應稱,“我們的處罰權力有限,20萬元罰款是最高限額。”
20萬元罰款已是最高限額昨日(6月9日),淄博臨淄區塑料五廠業主朱先生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曾反映情況的淄博市四個小區的業主,除通濟花園6號樓20戶堅持繼續向上級反映情況外,其余業主已經收下了3萬元補償金。
據了解,5月中旬,隨著環保部停運的最后通牒日的臨近,淄博市張店區通濟花園的業主收到一份“協議書”。協議書甲方為張店區和平街道辦事處。其中提到,受膠濟鐵路客運專線有限公司委托,賠償每戶3萬元作為客運專線的各項環境治理費用,協議簽署后,住戶不得再追究客運專線的環境影響問題。
“我們也收到了同樣的協議。”朱先生說,在簽署協議后,他曾多次接到臨淄區政府相關負責人的電話,“事情已經完全解決,你們就不要繼續了。”
張店區通濟花園11號樓業主楊先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山東省環保廳出具的 《改建鐵路膠濟線增建四線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通濟花園6號樓、11號樓均處于環評報告的環保拆遷范圍內。
本應進行的拆遷現在卻不了了之。朱先生認為,主要原因在于膠濟鐵路客運專線屬公司運營,而其所有的山東省政府與鐵道部的背景,使得環保部環評報告被束之高閣。
“環保部要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可是向哪個法院申請呢?恐怕還是(向)原來的鐵路法院(申請)。這樣一來,執行上肯定會大打折扣。”淄博市張店區一位政府部門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該人士的另一個身份是受膠濟鐵路客運專線影響的小區業主。
6月6日前后,環保部環評司驗收處的工作人員在答復朱先生時表示,“我們的處罰權力有限,20萬元罰款已是最高限額。”
環境執法無力局面亟待改善叫停不停。膠濟客專不是孤例。
近日,哈藥集團因臭味難消和污水超標排放遭到媒體曝光。權威機構的檢測顯示,其水污染物排放超過國家規定極限值的10倍以上。
早在去年11月,就有居民在黑龍江省環保廳網站上詢問“‘哈藥怪味’何時了”。對此,黑龍江省環保廳引用了哈藥總廠自撰的材料進行回答,結論是“搬遷是解決氣味問題的根本辦法”。但搬遷的錢由誰來承擔,至今仍困擾著搬遷計劃。
有環保人士對此表示,國家目前缺乏明晰重大污染之后賠償的相關法律,僅靠國家環保部來開罰單,而不是通過法律程序進行訴訟,企業大多存在僥幸心理,這實質上是對污染行為的一種縱容。
環保部環評司相關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透露,在相關事件處理上,因不具備強制執行能力,環保部只能按程序進行經濟處罰,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截至目前,環保部叫停膠濟鐵路客運專線的大限已過10天,但膠濟鐵路仍在運行。
環保部一位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在環境執法基本就是罰十多萬元了事,環境執法無力的局面亟待改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