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1-07-22 19:27:48
愛情,為何離我們越來越遠?它為何看不見、摸不著,永遠好像屬于另一個人?
文/印崢嶸
提到愛情,對生在大都市的我們來說,覺得這是個多么沉重的字眼。
我問過我的朋友,她們有的已經是幾個孩子的母親,“你曾真正愛過一個人嗎?”答案一概是斬釘截鐵的“沒有”。
另一種對話是這樣展開的:你喜歡蘋果嗎?喜歡!你喜歡J‘adore香水嗎?喜歡!你喜歡愛琴島的海風嗎?喜歡!那你真的喜歡他,想和他結婚嗎?嗯……對方陷入了沉思。
假設蘇格拉底的弟子安提斯泰尼生在當今社會,他一定會大白天提著燈籠到處轉悠,別人問他緣由,他想必會說,我在尋找一對擁有真正愛情的男女。
愛情,為何離我們越來越遠?它為何看不見、摸不著,永遠好像屬于另一個人?而所謂的100%的男孩(女孩),為什么仿佛只存在于擦肩而過的一瞬間?
時下一個熱門新詞是“燈籠男”,指打著燈籠也難找的男人,他們總是在關鍵時候照亮女主角。不過,網友戲言,這樣的男人基本知識出現在煽情的電視劇里。
在一個理想化的世界里,燈籠男的特點為:在他們眼里,老婆永遠沒錯;即使老婆錯了,他們也會表面認同;他們會陪著另一半,當她的燈籠,照亮人生后續的路程;在他們眼里,老婆的困難不是困難,只是燈光下小小的黑暗。
而反觀當今社會的男子,斤斤計較者多,大度者少;遇事埋怨指責的多,自我反省者少;逃避責任的多,勇敢擔當者少。
而那些女子呢,彪悍潑辣的多,溫柔嫻淑的少;鋒芒畢露的多,謹言慎行的少;好逸惡勞的多,勤儉質樸的少。
也無怪乎那么多優秀的“剩男”“剩女”,瓜田里挑瓜,挑了多年也沒選到如意的另一半了!
我就曾遇到一個男孩,還算刻苦上進,有過情史若干,但總覺得緣分未到。近日處了一個開寶馬,住別墅的女孩,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我當然恭喜他找到了幸福。或許是我多慮了,如果他純粹為了錢財和別人相處,是否連人格都沒有了?
面對殘酷的社會現實,當然也不乏有些女孩學會了一套“防身術”,練就一副“火眼金睛”,把身體當籌碼,成為情場左右逢迎的“掘金姑娘”(Gold-diggers)。
當然,對這類女子倒不必苛責太多。究其原因,五千年的封建社會的禁錮,形成的一大既有現實是:女孩子們在事業上或許會遭遇“玻璃天花頂”,在婚姻里卻可以處處占盡便宜。
林語堂先生曾舉例說,女孩最好的事業便是結婚。李清照嫁了丈夫,先解決了吃完問題,才有閑情賦詩,如果靠文學謀生,她的《漱玉詞》是換不到三碗綠豆湯的。
不得不承認,金錢和愛情正前所未有地緊密聯系在一起,有人戲謔,現在已經進入“東施笑貧不笑娼”的時代。
酒吧、KTV那些燈紅酒綠的夜生活場所,處處充斥著“速食愛情”、露水情人。一手給錢,一手給服務;更有甚者,抱著“只要不傷害對方,就沒事”的觀點,處處留情。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關系的疏遠,對于寫心靈孤獨的人來說,潛意識里已經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即人與人之間除了金錢利益的糾葛,就到了一定要靠性關系來維護的地步。
當然,時代不同了,自力更生、白手起家的女子也不在少數。我更佩服的還是那些“裸婚”的女子。房價高企、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的年代,她們有勇氣和愛人一起奮斗,從無到有,經歷骯臟的原始積累過程,我對這樣的女子是最為敬佩的!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