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21 01:14:40
經歷了年度定價、季度定價、月度定價后,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鋼協)最終接受了更加靈活的鐵礦石指數定價模式。
昨日(9月20日),中鋼協會長朱繼民宣布,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聯合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和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召開發布會,正式推出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CIOPI)。
據悉,鐵礦石指數化定價已是大勢所趨,盡管中鋼協作出積極努力,但部分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的市場人士仍認為,目前廣泛應用的普氏指數的地位短期內難以撼動。
10月起按周發布據悉,從10月份起,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將按周公開發布。“即每周一發布上周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包括國產鐵礦石指數及價格和進口鐵礦石指數及價格。”朱繼民介紹稱。
對此,朱繼民向與會記者解釋,“為了與中鋼協現行公布的CSPI中國鋼材價格指數及英國商品研究所公布的CRU國際鋼材價格指數相一致,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也以1994年4月份價格為基數(100點)。”
朱繼民還同時強調,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采集樣本覆蓋面廣,數據真實可靠。
據悉,國產鐵礦石價格指數樣本采集鐵精礦市場成交含稅價格,覆蓋全國鐵礦石主要產區,其2010年產量占全國鐵礦石產量的93%;進口鐵礦石價格指數樣本采集以鋼鐵協會會員企業和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會員企業報送的進口鐵礦石數量和到岸價格為依據,8月份試運行以來,樣本采集覆蓋范圍已達進口量的95%以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由于國產鐵礦石需要經過選礦處理成為鐵精礦后才能利用,所以國產鐵礦石價格指數以鐵精礦價格為基礎來計算;進口鐵礦石價格指數以進口量最大的粉礦價格為基礎來計算。考慮到國產礦與進口礦價格的可比性,國產鐵精礦和進口鐵礦石均折算為含鐵品位62.0%的價格。
指數試運行以來,截至本周,已編制和發布了8期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目前數據采集系統運行正常,指數符合市場走勢。
國內指數競爭將升級事實上,中鋼協并非國內鐵礦石指數的首創。據悉,國內至少有4家機構已經推出了中國鐵礦石指數,這些機構均表示自己的指數以實際成交價格為基礎。
朱繼民稱,“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科學、合理地反映了鐵礦石市場價格變化情況,邁出了行業協會提升價格信息服務水平的新步伐,有利于促進資源企業有效競爭,有利于引導鋼鐵行業健康發展,有利于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公開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對進口鐵礦石資源的依存度不斷上升,鐵礦石價格持續大幅攀升,已成為影響鋼鐵行業經濟效益的主要因素。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我國累計進口鐵礦石4.48億噸,同比增加4271萬噸,增長10.6%;進口鐵礦石平均到岸價格164.36美元/噸,同比上升44.8美元/噸,升幅達37.5%。因進口鐵礦石價格上漲多支出外匯200.5億美元,約增加鋼鐵行業成本近1300億元人民幣。
反映價格變動,提供信息服務則成為以中鋼協為代表的行業機構的一種選擇,并以此來擴大自身的影響力。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上述機構指數的先后推出,各指數間的競爭已開始。
“中鋼協推出鐵礦石指數后,其他已經運行和實施的指數還需不需要?”日前,河北一家鋼廠采購部人士曾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反映稱,各個指數的樣本采集和測算標準都存在差異,如果不能得到統一,很難在國內鋼企中形成指數推廣的合力。
普氏指數仍廣泛使用中國鐵礦石指數的推出,礦商亦在關注。“就在前段時間,力拓還專門電話詢問過中國鐵礦石指數的具體運行情況”。行業權威人士近日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
據悉,國際上有三個比較通用的鐵礦石定價指數分別是普氏能源資訊(Platts)的普氏指數、金屬導報 (MetalBulletin)的MBIO指數和環球鋼訊 (SBB)的TSI指數。
記者了解到,包括力拓在內的國際鐵礦石供應商短期定價的主要參照標準是普氏資源價格指數,不過,這一在中國現貨鐵礦石市場上使用最廣泛的指數,正因為估價飽受市場質疑。
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會長徐旭此前公開表示,目前一些國際上鐵礦石指數無論制作有多科學,但是采集的樣本不夠多,不夠全面就無法保證其絕對公平性。
在近期一次行業會議上,普氏指數中國市場分析師周小藝就曾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市場普遍采用的普氏指數僅為估值,而且的確有人為操作的因素。
“因為是估價,不是根據科學的數學模型得出的客觀的東西,很容易被三大礦山的利益群體操縱。”有分析人士近日如是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不過,周小藝也稱,普氏指數雖然是估值,但也是公開透明的,而被普遍采用乃是市場的選擇,“由于普氏指數采集的礦品硅、鋁等雜質含量比其他低,因此有時指數價格比其他高也是合理的”。
目前,普氏指數數據來源包括電話問詢等方式,向礦方、鋼廠及交易商采集數據,其中來自交易商的報價占比較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