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1-10-14 13:59:07
每經記者 牟璇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股理亦然。
9月27日,《每日經濟新聞》“2011中國上市公司口碑榜”首度推出分榜報道,為投資者“破解A股成長密碼”;今天,記者再次以史為鑒,從股價表現“不幸”的股票中梳理出各自的“不幸”,是為“最具業績風險上市公司”分榜報道。
逾百公司股價腰斬
巨靈財經數據顯示,在可統計的2270家上市公司中,以國慶前最后一個工作日(9月30日)來算,后復權后,較上市首日收盤價出現下跌的有823家。
在這823家上市公司中,有111家跌幅超過了50%。其中,跌幅超過80%以上的有8家,“ST”公司占據半席,*ST嘉瑞、ST金杯、廣電電子分列跌幅榜前三位;跌幅在60%~80%的有32家,“買了中石油,三十白了頭”的諺語,恰好是中石油股價的真實寫照,上市首日開盤價43.96元,后復權后已跌去了75.10%,曾經吹噓“亞洲最賺錢的公司”王者歸來的聲音早已煙消云散;跌幅在50%~60%的公司達到71家,其中銀行業的交通銀行、北京銀行、中信銀行、寧波銀行都赫然在列,漢王科技、西部牧業等中小創業板公司也不在少數。
從這些公司的分布情況來看,小盤股占據大半江山,22家創業板、43家中小板公司合計65家。宏觀經濟不明朗、中小盤股的估值遠遠超過大盤股,獲利盤壓力比較沉重,再加上估值泡沫嚴重、原始股東拋售壓力大等緣由,使得中小盤股成為跌幅超前的群體。今年以來,中小板、創業板持續調整,整體跌幅也遠大于大盤。
滬市主板有38家上市公司,其中,有A股破發歷史最悠久、套牢資金最多、破發個股最多的“破發重災區”之稱的“601”軍團占據了23家;深主板則僅有8家公司跌幅超過50%。
理性看待中小盤股
中小盤股——這些小而活躍的團體不可忽略,它們在A股市場也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那些激進勇猛、成長性佳的績優股,股價快速翻番,投資者獲益豐厚;而業績變臉、管理混亂的垃圾股,泥沙俱下,難挽頹勢。
歷史跌宕,淘沙見金,A股市場一直流行的“小盤股必高成長”的論調并無太多根據。行業的成長性、公司的實際情況都對其股價有重要影響。
事實上,小盤股由于便于操縱,一直都是莊家的樂園;而小盤股震蕩較大,也滿足了眾多股民想一夜暴富的急切心理;同時,由于小盤股大多披上創新光環,容易制造眾多題材炒作。因此,我國小盤股高市盈率、高溢價便顯得理所應當。
然而,高溢價從來不等同于高成長,民營企業治理的不完善,監管力度缺乏使得眾多地雷都埋藏在一些看起來華麗的小盤股中。
海普瑞可稱得上是中石油之后的第二個“杯具”。頂著每股高達148元的最貴IPO,海普瑞上市4日就跌破了發行價。隨后,海普瑞招股書中最大賣點 “國內唯一一家取得美國FDA認證的肝素原料藥生產企業”被媒體爆出與事實不符,且高科技制藥并未那么高,國內有幾十家企業都在生產肝素鈉。質疑聲中,真正使得海普瑞股價“如山倒”的是公司業績的快速變臉,從2010年年報業績增長近五成,到今年一季度業績驟降近四成,海普瑞高成長神話徹底終結。按節前最后一日收盤價來算,海普瑞較上市首日收盤價已跌去66.28%。
高泡沫發行-市場瘋狂吹捧-多方質疑成長性-業績變臉-股價狂瀉,海普瑞上市以來的發展模型可稱得上中小盤垃圾股之典型,與其有相似路徑的還有漢王科技、聯信永益、合眾思壯、金風科技等,一度被瘋狂追捧的股票難以經得起時間的推敲考驗,中小盤股的美好時代漸行漸遠。
當然,多年穩步增長的中小盤績優股仍為數不少,例如蘇寧電器、七匹狼。因此,在選擇中小盤股投資時,務必“撥開烏云見彩虹”,理性和辨證看待中小盤股,以免落入陷阱。
“中字頭”也令人愁
市場上有一句戲言:“你見過只跌不漲的股票嗎?有,到中字頭找。”
在中國股市成長過程中,這些股本龐大、市值驚人的央企卻沒有充當推動股市進步的動力,反而成為大盤走弱的助推器。從中石油計入股指以來,其不僅未能帶領大盤走出一波像樣的行情,反而進一步加速大盤下挫,拖累大盤的同時,中石油也似乎早已是A股市場的頭號“絞肉機”。
“我站在中石油48元之巔,眼含熱淚向山下俯瞰,看那高高聳立的井塔,看那黑色石油井噴的壯觀,看那井架旁忙碌的股民,看那莊家騙錢后得意的笑顏……”《我站在中石油48元之巔》這首自編歌曲在網絡上傳唱,歌詞極為貼近財富被絞殺的股民心情。
當然,除了以中石油為首的央企外,特別是“601”開頭的股票,在“最熊111股”中更是占據了23席。如中國遠洋、中煤能源、中海集運、中國石油、中國太保等,跌幅普遍在六成以上。這些股票有著共同特征,即它們的上市時間多集中在2007年,彼時恰是難逢的大牛市,股指處于前所未有的歷史高點,因此價值泡沫有明顯放大趨勢,再加上大盤持續疲弱,它們不僅無法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反而還會率先回調。
近年以來,在“中字頭”股票大幅下挫、價值泡沫不斷壓縮的情況下,雖然市場不斷出現央企大盤股價值回歸的聲音,鼓吹大盤股之估值優勢,盡管市盈率很低,凈利潤也不少,“中字頭”就是不漲。
究其原因,一來中字頭的股票多是央企,壟斷資源,壟斷經營,又是“鐵公雞”,不分紅,且股本巨大,缺乏拉升動力;二來股票投資無非是建立在對未來的預期上,換言之像是買一個夢,這夢便是企業的遠景。央企雖然股價便宜,但它沒有夢,因此漲不動。相反,處于戰略新興行業的中小創業板股票,由于股本基礎小,能夠通過分紅、股本轉增等方式做大市值,給人無限想象力。
“盲炒”ST股是玩火
打字高手可以“盲打”,下棋高手可下“盲棋”,但若在牛股出沒地兼熊股大本營的ST板塊 “盲炒”,就要小心寶馬進去自行車出來了。
在20年來跌幅居前的111家大熊股中,ST股不在少數。這些股票大多集中在1996年~2000年間上市,經歷資產重組但并未成功。而在A股上市以來的跌幅王也出生在ST板塊——*ST嘉瑞,連續三年虧損,已經暫停上市4年多,該股從上市首日收盤的21.47元至停牌前的1.26元,跌幅達到了94.13%。同時,ST金杯、*ST炎黃、*ST聯華的跌幅也都超過了80%。
股票連續兩年以上虧損,沒有業績支撐,不是市場主流上漲品種,這是ST股票存在風險最根本的原因。因此,ST板塊儼然A股市場中最大的賭場,贏了,烏雞變鳳凰,輸了,退市血本無歸。ST股票容易跌停,且一跌??赡芫褪且贿B串的跌停板。
2007年中國股市赫赫有名的黑色“5.30”過后,大部分非ST股票在不到5個交易日后的6月4日或6月5日就開始反彈,但是絕大部分ST股票一直跌到當年7月才企穩止跌,下跌時間幾乎長達整整一個月。
另一方面,股市中從來不缺冒險家,ST板塊的重組與扭虧題材也一直吸引著包括基金一哥王亞偉在內的眾多投資者的追捧。ST股票的上漲無非有三種情況,一是實實在在完成資產重組,成為新公司;二是結束虧損,實現經營狀況改變;三是跟風炒作,制造各種題材,被投資者哄搶。
前兩種股票固然是咸魚翻身值得期待,而第三種炒作有刀口舔血之意味。雖然如今兩市已鮮有退市公司,但這并不意味著這場豪賭沒有代價,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時間成本難以控制,且若遭遇暫停上市甚至終止上市,從而導致股票價值極度縮水,投資者的投資將血本無歸。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