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14 00:01:48
一般而言,雙拐點的出現有利于股票市場走出頹勢,但行情卻一直在底部震蕩,猶豫不決。A股還要上上下下拐幾道彎才能迎來真正的反轉呢?
每經記者 趙笛 任世磊
大盤又向下拐彎了。
近日,反彈激情逐漸衰退,A股市場又開始呈現出縮量拐頭向下的態勢,為何行情的持續性還是不強?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當前中國經濟出現了“雙拐點”跡象——通脹拐點和房價拐點。一般而言,雙拐點的出現有利于股票市場走出頹勢,但行情卻一直在底部震蕩,猶豫不決。A股還要上上下下拐幾道彎才能迎來真正的反轉呢?
10月宏觀數據現“雙拐點”
在苦等4個月后,通脹終于迎來了“拐點”;在苦等一年半后,房價也迎來了“拐點”。當經濟前景面臨的最大不安似乎正在扭轉的時候,市場有理由期待股市的好轉。
CPI同比增速跌破“6”
5.5%!10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公布讓整個資本市場松了一口氣。
11月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10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5.5%,較9月6.5%的同比增速下降0.6個百分點,這一數字雖已在市場預料之內,但無疑仍是令人欣慰的。
6月以來市場就在糾結通脹何時見頂?在7月CPI6.5%成為全年的頂部后,8、9兩個月CPI小幅回落,難以讓市場放心。不過,10月讓市場懸著的心可以放下來了。
具體數據顯示,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1.9%,環比下降0.2%。其中比重較大的肉禽類價格環比下降0.6%,這也是肉禽類價格漲幅連續4月環比回落后,首次出現環比為負。從豬肉的存欄量來看,未來豬肉價格有進一步下降空間,預計也將帶動食品價格同比漲幅收窄。
非食品類價格同比上漲2.7%,較9月同比漲幅回落0.2%,環比漲幅為0.2%,與9月份非食品類價格環比漲幅持平。相較于食品類價格,非食品類價格漲幅回落仍不明顯,依舊是影響總價格水平同比上漲的關鍵,預計隨著經濟進一步緊縮,非食品類價格漲幅會進一步縮小。
整體來看,對于CPI的后期走勢,大多數分析人士都認為還有下降空間。
中航證券首席研究員戴磊認為,由于去年基數較高的影響,11月CPI將出現至少一個百分點的下降幅度。今年接下來的兩個月中,CPI將分別下降至4.5%、4.2%,至于明年上半年,維持現有政策力度,上半年每個季度都會下降1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到明年年中CPI將下降至3%。只要貨幣政策不發生大的轉折,預計明年下半年將會繼續小幅度回落,全年會維持在3%左右。
長城證券分析師向威達也認為,10月份CPI各項環比漲幅大幅低于歷史平均水平,預計未來兩月CPI將繼續下行。
興業證券分析師張憶東認為,10月CPI、PPI同比增速分別回落至5.5%、5.0%,食品及非食品價格環比持續弱于季節性規律帶動CPI同比下行,而PPI的超預期回落與終端需求疲弱相一致。由于去年4季度基數較高,同時高頻數據顯示價格持續回落,疊加全球經濟增速在今年4季度將繼續放緩,維持本輪通脹逐步下行的判斷,預計全年CPI同比將達5.3%左右。
10月商品房銷售環比量價齊跌
近日,房價松動、退房潮等字眼頻頻見諸報端——房價終于在2010年初以來的調控下,開始下降了。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0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情況顯示,10月當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927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6.0%,絕對量比9月份減少1167萬平方米,下降11.2%;全國商品房銷售額5076億元,增長27.0%,絕對額比9月份減少423億元,下降7.7%。
德邦證券分析師張帆認為,10月銷售下滑,房地產將進入一個銷售“極冷”時期。房地產投資、開工、銷售均處于下行通道中,房地產市場11月面臨價格繼續下滑、成交量環比下跌的風險,銷售不見起色給越來越多開發商增添資金鏈壓力,給房地產板塊帶來負面影響。
東北證券分析師高建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10月份的房地產市場成交情況印證了他們此前的判斷,預計今年四季度成交量增速應該會持續放緩。而10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景氣指數 (以下簡稱國房景氣指數)為100.27,比9月份微幅下降0.14點,比去年同期下降3.43點。在持續的宏觀調控政策影響下,國房景氣指數會繼續探底下行,跌破100是早晚的事。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11月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指出,房價總的形勢還處于僵持階段,但是這一個月來也開始松動,中國下調房價是國家堅定的政策。
顯然,種種跡象表明,房價的拐點似乎出現了。
拐點背后存隱憂
10月12日,A股向上拐彎,出現反彈;僅僅4天后,A股又向下拐彎再創新低;10月24日,A股再次向上拐彎,出現漲幅逾9%的反彈;但本周開始,A股再度拐頭向下。
對此,市場不禁要問,在“雙拐點”出現的背景下,為什么A股不能大漲?《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雙拐點”的背后實際上還存在隱憂。
通脹拐點不等于政策拐點
CPI的連續下滑是毋庸置疑的,但市場更關注的顯然不是會不會下滑,而是下滑的速度。
華龍證券研究員關業文表示,通脹得到顯著緩解,但10月份CPI下滑幅度并未超出之前的市場預期。關業文指出,雖然CPI同比漲幅明顯回落,但環比漲幅仍然只是小幅下降,預示短期內貨幣政策寬松余地不大,短期內貨幣政策微調空間仍然在于從公開市場操作和信貸管理方面入手,同時結合諸如降稅等結構性財政政策,力求在保障經濟軟著陸的前提下,防止通脹反彈。對貨幣政策轉向的期待仍然需要更長的時日。
而相比通脹,市場又更關心政策的走向。
6月底7月初,A股曾出現了一波反彈,其背景便是匯豐PMI跌破景氣線,市場期待政策放松。但隨著政策放松的“夭折”,股市重回跌勢。
現在的情況顯然類似,就算通脹出現了拐點,但市場期待的政策放松不出現,“炸彈”仍無法排除。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表示,政策已經出現微調,但主要傾向于在建項目的延續和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對于經濟調控,短期內稅收手段起到的作用有限,稅收改革主要著眼于中長期經濟的發展,短期內經濟的企穩主要還是貨幣調控。
平安證券分析師何慶明指出,持續的貨幣調控對經濟產生的滯后影響將繼續釋放,國際經濟也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因此,短期內貨幣政策不得不進入一個維穩階段。結合溫家寶總理近期的講話,短期政策工具將著眼于結構性減稅等財稅政策層面的調整,即運用供給側管理工具支持中小企業、現代服務業等經濟中薄弱環節的發展,一方面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另一方面穩定就業和經濟。
房價拐點不等于經濟脫困
在這里,不得不明確一下“房價拐點”的含義。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認為,房價拐點和通脹拐點不一樣,不是指較長一段時間不會再創新高,而是指2010年初樓市調控以來,房價終于跌了,但現在只能說房價已有所回調,還不能定性為房價見頂。
中金公司分析師白宏煒指出,樓市政策放松將出現在明年年中,到時候一二線城市交易量觸底反彈,三四線延續平穩態勢。根據這一判斷,房間的向下的拐點期只有半年時間。
此外,如果當前的房價拐點會拐得比較遠,那也同時將面臨一大問題:誰將引領中國經濟繼續前進?
對于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來說,在歐美經濟依舊不景氣的背景下,指望進出口拉動增長已經不現實;面對消費,通脹僅僅是剛剛轉向,短時間內也沒有刺激消費額迅速放大的條件;對于投資,房地產顯然占據了投資的很大份額,一旦房地產“不行了”,誰又能行呢?
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數據,10月的PMI為50.4%,較9月份的51.2%下滑明顯,且明顯低于市場平均預期的51.8%,這表明經濟仍存下滑風險。而根據統計局最新公布的工業庫存數據,9月同比增長24.2%,較上月上漲0.82%,上月為23.38%。9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13.8%,較8月上漲0.3%。
長江證券分析師鄧二勇認為,未來庫存降低只可能通過兩個方法來實現。一是高庫存可能會增加企業主動減產以降低庫存的動力;二是政策層面開始釋放微調信號,如果貨幣政策出現實質性的放松,則消耗庫存壓力的動力將來自于需求。
由此可見,在庫存增長、經濟下滑的背景下,上市公司面臨很大的增長壓力。
統計顯示,2011年三季度上市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20.6%,相比中報數據24.2%繼續下降。上市公司前三季度累計凈利潤31615億元,同比增速22.5%,而2010年全年上市公司凈利潤增長39.6%,今年前三季度增長明顯弱于去年。
從行業風格角度看,三季度創業板凈利潤同比從前期的28.2%下降10.8個百分點至17.4%,中小企業板從20.9%下降到15.4%,主板企業從24.4%下降為20.9%。這表明,在資金面偏緊、通脹壓力較大的背景下,中小企業較難轉移利潤風險,凈利潤增速回落最為劇烈。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下降或還將延續。據Wind數據盈利預測顯示,第四季度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將繼續回落。一方面,凈利潤變化具有一定的季節性,除了2009年全年因大量政府基礎建設投資使得凈利潤快速回升外,2006年以來上市公司每年四季度凈利潤增長都不如三季度增幅;另一方面,今年以來國內經濟一直困擾于高通脹和海外市場需求疲軟,這兩方面也制約了企業盈利能力的改善。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如果說三季報剛剛披露完畢后的反彈是對盈利下調過度反應的一種修復的話,12月的A股市場就有可能再一次感受到企業盈利前景的寒意。
外圍市場不確定性極大
看完了國內,再來看國外。
不可否認的是,當前A股市場更多地表現為依靠內在動力前行,較少受到外在利空的影響。比如10月31日,希臘總理帕潘德里歐宣布該國將就歐盟解決希臘債務危機的新方案舉行全民公決,隨后便引發了歐美股市于10月31日和11月1日連續兩日暴跌。法德兩國主要股指的跌幅高達8%。
然而,A股卻在11月1日、2日大幅低開后大幅上揚,獨立強勢特征盡顯。但當反彈缺乏內在的新催化劑刺激時,外圍市場的變化又會影響到A股走勢。
從11月10日以來的走勢看,這種趨勢已經很明顯了。意大利危機爆發后,歐美股市大跌,而受歐美股市隔夜暴跌影響,11月10日亞太股市也是一片慘淡,香港恒生指數罕見暴跌1050點,跌幅達5.25%;日經指數跌2.91%;韓國成份指數暴跌4.94%;澳洲、新加坡、印度等地股市也是普遍大跌。
值得注意的是,A股依舊比外圍市場要強,但強悍的程度已經減弱了,當日滬指下跌1.8%,深成指下跌1.4%。東方證券分析師梁宇峰指出,標普下調意大利評級與之前下調美國評級一樣,包含了對“政治體系失靈”的評判——美國為了黨派之爭罔顧國家利益,意大利政府一貫的混亂和腐敗都大大降低了市場對其種種方案的信心,發達國家主權債務危機正進入高潮。
平安證券分析師何慶明認為,意大利的經濟規模位列歐元區第三,還是G7成員之一,因此意大利債務違約(以及隨后可能的重組)對未來歐元區以及全球經濟復蘇、歐元區穩定的負面影響不是“歐豬五國”可以比擬的,若意大利債務違約也將對全球金融業造成巨大的損失。
大盤股IPO圈錢未止
現在再回到A股本身。事實上,不可忽略的一點就是,繼中國水電(601669,收盤價4.84元)IPO募資135億元之后,A股市場仍面臨大盤股的繼續瘋狂圈錢。
2011年10月18日,中國水電掛牌上市。盡管此前其首發數量從35億股縮至30億股,發行價為4.5元每股,其IPO的融資規模仍高達135億元,創下今年以來當時的最大IPO記錄。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就在當時市場最低迷時,滬市成交金額甚至不足400億元。但A股市場面臨的圈錢風險并未結束,今后市場還將迎來更多的“巨無霸”IPO,這些正在排隊的企業來勢更為兇猛。
今年8月,陜煤股份成功過會,其招股書顯示,擬發行不超過20億股A股,計劃募集資金172億元;9月,中交股份預披露的招股書顯示,其擬發行不超過35億股,計劃募集資金約200億元。
市場對于這類事情向來是用腳投票。10月18日中國水電首發當天逆市大漲17%,甚至一度因漲幅過高而停牌。然而好景不長,10月19日開始,其股價一路走低,連續三天下跌,此后一度破發。而就在過去的一周,A股市場出現反彈行情時,其股價也照樣背道而馳,一路下跌,11月11日,其收盤價為4.84元,當日跌幅達1.63%。
東莞證券分析師潘紹昌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大盤股繼續發行對股市流動性會出現很大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對剛修復的市場信心沖擊巨大。
滬指60日線上再度縮量
雖然經濟層面的 “雙拐點”出現了,但A股的拐點卻因為更多的阻礙難以很快實現。《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經了解多方觀點后認為,A股還將在底部多拐幾道彎,但會不會搞成“山路十八彎”也很難說。
底部滬強深弱
當前A股市場各主要指數的形態是有些“畸形”的。
從歷史經驗看,在底部區域,深成指和中小板指數往往會領先滬指,但這一次恰好相反。以市場公認的生命線——60日均線為例:
在998點見底后,滬指站上60日線是在2005年7月27日,深成指則是在7月26日;在1664點見底后,滬指站上60日線是在2008年12月4日,而深成指是在2008年11月27日,中小板指數也是在11月27日;在2319點見底后,滬指站上60日線是在2010年7月26日,而深成指是在2010年7月20日,中小板指也是在7月23日。顯然,歷史數據顯示,在底部區域深市反彈強于滬市。
然而當前的情況卻恰好相反。滬指在2011年11月2日站上60日線,但直到現在深成指和中小板指依舊沒有站上60日線。
60日線不易站穩
本周五(11月11日),滬指在盤中跌破60日線,收盤時勉強站在60日線上方。而同樣從歷史經驗來看,在60日線上站穩同樣是很難一蹴而就的。
在998點見底后,滬指在2005年7月27日站上60日線,但52個交易日后又跌破60日線,不過并沒有創出新低;在1664點見底后,滬指在2008年12月4日站上60日線,但僅僅6個交易日后就向下跌破60日線。隨后,多空雙方便在60日線反復爭奪,直至第28個交易日才算是站穩了60日線;在2319點見底后,滬指在2010年7月26日站上60日線,但在站上60日線后的44個交易日里,滬指反復試探60日線,幸而沒有跌破,直到最后一次盤中兩度殺破60日線后,大反彈才來臨。
上述歷史現象表明,60日線附近往往會有激烈的爭奪。此外,能夠在60日線上站穩,也自然是需要量能配合的。
比如2010年12月13日,滬指曾向上突破60線,雖然當天出現放量,但隨后卻是縮量陰跌,這顯示出多頭不能一鼓作氣,再次跌破60日線就是必然;相反,2010年7月26日、2008年12月4日等滬指站上60日線的當天,量能都較前期大幅放大,表明有資金搶籌。
目前,滬指在60日線上方已呈現出量能萎縮的情況,因此有市場人士認為,不排除發生類似今年7月中旬的狀況,即站上60日線后但量能不濟,因此短期內又再度向下跌破60日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