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2-07-02 11:49:54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尹中立認為,中國經濟增速下滑與歐美經濟不景氣有關,但與中國房地產投資減速關系更大。
今年二季度以來,包括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住房成交量快速增長,樓市冬天真的已經過去?尹中立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做出上述判斷為時尚早。他指出,過去幾年房價快速上漲的根本原因在于貨幣快速擴張。從統計數據看,過去10年里,中國的廣義貨幣增長6倍,北京和上海的房價大約也上漲6倍左右。分階段看,2007年和2009年是中國貨幣擴張最快的時期,對應房價的上漲速度也是最快。“這些當然不是巧合,房價歸根結底是一種貨幣現象。”
話音帶著稍許安徽腔、長相頗為有型的尹中立,分析問題時善于廣征博引,這與他豐富的職業經歷緊密相關。2003年于中國社科院獲得博士學位的他,曾先后就職于銀行、券商以及上市公司,并長期關注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問題研究。
“外匯占款迅速增加是導致中國基礎貨幣數量快速擴張的根本原因,但如今這一問題已不復存在。”尹中立說,由于歐債危機惡化,歐元區出現金融去杠桿化現象,同時中國工業產能過剩、盈利機會減少導致部分資本撤離。從2011年三季度開始,外匯占款增長勢頭開始放緩。受此影響,無論是廣義貨幣M2還是狹義貨幣M1的增長速度都大大放緩,M2由過去的20%以上下降到現在的12%左右。
“在資本流出的背景下,包括樓市在內的資產價格可能出現快速下跌,價格上漲是不現實的。”尹中立斷言。
尹中立分析說,本輪住房交易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開發商大幅降價,刺激了住房需求。以北京為例,通州房價在2010年市場最熱時達到近30000元/平方米;而從去年底開始,價格快速下降,到今年三四月,通州房價已降到12000元/平方米。二是三月之后,不少地方政府出臺一系列措施刺激樓市,加上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下調和利率下調,讓公眾感覺貨幣政策在放松,原本觀望的購房者由此選擇入市。
既然房價上漲只是反彈,那么自2010年推出以來頗受爭議的限購政策能否考慮退出?對此尹中立認為,限購政策符合國情,對于緩解住房矛盾卓有成效。限購政策實施之后的確出現“外溢效應”,即部分富裕人群因為限購而選擇到國外購房。一個例子就是,去年美國的住房銷售中有近100億美元的住房是賣給中國人,在美國買房的主要境外資金來自中國。考慮到這一點,他建議有關部門可將別墅等高端住房剔出限購之列,緩解資本外流。“在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問題得到解決之前,住房限購應成為一線城市房地產調控必須堅持的政策底線。”對于這一點,他認為目前形勢下并無商量余地。
除限購之外,其他一系列樓市調控政策也有必要堅持。尹中立說,搖擺的調控政策不僅難以達到預期的政策目標,而且會帶來較為嚴重的負面后果,突出的表現是損害政府“聲譽”,增大下一輪調控成本。
精彩對話
中國證券報:歐債危機對中國房地產市場會有影響嗎?
尹中立:歐債危機使得歐元更為弱勢,為美元回歸強勢創造條件。對中國而言,強勢美元意味著國際資本流出,此前困擾中國多年的外匯占款增長過快、流動性過剩、房價上漲過快等問題都有望緩解甚至消失。
中國證券報:股市目前低迷的行情和房地產有關系嗎?
尹中立:過去十年無論股市還是經濟增長都處在“不正常”狀態。
前者不多說,就后者而言,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方式過度依賴投資增長和房地產市場繁榮,正是這種不可持續的增長影響上市公司盈利預期,導致市場估值水平下降,并與GDP增長形成強烈反差。總體上說,在房地產價格下跌影響下,一方面貨幣會自我收縮,市場資金持續緊張;另一方面房地產投資不足導致需求不足,二者對股市都不是積極因素。
中國證券報:經濟增速下滑的最大原因是什么?
尹中立:與歐美經濟不景氣有關,但與中國房地產投資減速關系更大。從行業看,鋼鐵、工程機械、水泥建材等重工業率先出現下滑,時間拐點出現在去年三季度,這個時點與房地產投資減速時點基本一致。最近兩個月輕工業開始出現明顯減速,應該是經濟傳導所致。
中國證券報:幾年前房地產市場大逆轉的一幕會不會重現?
尹中立:今非昔比。寬松貨幣政策的后遺癥已經看得很清楚,即使出現經濟增速下滑,也不會再次實施那樣猛烈的寬松貨幣政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明確表態“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努力營造鼓勵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社會氛圍”,顯示決策層希望經濟擺脫對房地產市場的過度依賴。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