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2-09-09 20:57:52
9日中午,每日經濟新聞特派記者在通往重災區洛澤河鎮的路上,遇到了來自非洲馬里共和國的迪亞拉(Diarra)。
每日經濟新聞特派記者 蔣超 攝影記者 王天志 發自彝良
9日中午,每日經濟新聞特派記者在通往重災區洛澤河鎮的路上,遇到了來自非洲馬里共和國的迪亞拉(Diarra)。此時,他正準備和另外兩名壹基金的隊員一起,打算進山展開災情評估和物資發放等工作。在聊天中,記者了解到,迪亞拉不僅曾經在成都中醫藥大學取得中醫博士學位,更是一位成都女婿。
今年48歲的迪亞拉,從1984年起進入北京語言大學學習語言算起,他已經在中國待了20多年,能說一口非常流利的中文。1986年,迪亞拉進入廣州中醫藥大學學習中醫,并在1994年陸續完成本科和碩士的學習。隨后,迪亞拉考入成都中醫藥大學,攻讀博士。1997年,博士畢業后,迪亞拉在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工作,后進入一家民營醫院工作,1999年開始在一個國際衛生公益組織工作,并在四川阿壩、西藏、云南開展項目。
說起來,迪亞拉與成都的緣分還不只限于此。讀博期間,迪亞拉認識了一位成都姑娘。并在博士畢業后,完成了婚禮,成為了一名成都女婿。如今,妻子隨他在昆明生活,是一位全職太太。雖然常年工作在昆明,但迪亞拉平均一個月還會回成都一次,除了看望親朋,在成都周邊,還有迪亞拉的幾個醫療公益項目。
此外,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迪亞拉還到綿陽茶坪鄉待了一個多月,協助當地災后工作。“我很喜歡成都,也很喜歡四川。當然,不只是因為太太(是成都人)的原因,而是本身就非常喜歡。”
就在今年4月,第七屆中華慈善獎頒獎活動在北京舉行。中華慈善獎,是中國公益慈善領域中的最高政府獎,而迪亞拉獲得了其中的“最具愛心慈善楷模”榮譽稱號。他說,做公益很難,尤其要堅持,更難。但每次遇到困難時,他都會想起父親常常對他說的一句話:“你若知道行善,卻不去做,那就是你的不對了。”
匆忙的短暫采訪結束后,迪亞拉繼續往洛澤河鎮深處的水泥廠趕去。他說,這一次,除了災情評估和物資發放之外,他會和他的朋友們重點關注災區的孩子。“(災區)現在大部分學校停課了,什么時間能復課現在也不清楚。而且,我關注到,(這里)很缺兒童活動場所和器材,所以接下來,我們會努力在這一方面加大一些力量投入。”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