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2-12-03 08:26:26
面對今年壽險業保費負增長的情況,中國人壽的總裁萬峰直言,這是壽險公司理財型產品不行了,相對于其他理財產品來說,壽險公司理財型產品沒有競爭力。
每經記者 黃俊玲
壽險公司越來越像基金公司了,這是在12月1日北京金博會的保險業年度峰會多位險企高管和專家學者們的共識。
面對今年壽險業保費負增長的情況,中國人壽的總裁萬峰直言,這是壽險公司理財型產品不行了,相對于其他理財產品來說,壽險公司理財型產品沒有競爭力。
那么,壽險業的出路在哪里呢?
壽險公司越來越像基金公司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會長金堅強在峰會上透露,2011年保險業原保費收入達到了1.43萬億元,是1992年的38倍,年均增長達到了21%。
來自保監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所有壽險公司的總保費同比增長僅有3.4%,壽險行業的保費增速明顯放緩。中國人壽總裁萬峰表示,總保費是包括首年新單業務和續期保費的,首年保險負增長的情況下,總保費可能仍保持正增長。
與此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經過統計發現,今年前10個月有14家壽險公司的保費同比負增長,這其中不乏有國壽、人保壽、泰康這樣的大公司,同樣也有一些小公司的保費同比也是負增長。
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坦言,現在保險公司更像基金公司了,過去保險公司賣保險只是收集資金,靠投資盈利,這和基金管理公司的模式是一樣的。
事實上,這是指保險公司理財型保險產品占比過高的現象。天安人壽的董事長韓德坦言,目前壽險業務中以理財功能為主的分紅險、萬能險、投連險占比高達80%以上。
各類理財產品興起 壽險產品無競爭力
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表示,現在銀行正在大力賣理財產品,去年中國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2.8萬種。相反,現在保險公司的理財產品真是不好賣,期限長,回報率低,投連險和萬能險銷售比較困難。
中國人壽的總裁萬峰直言,保費增長放緩的原因,其實就是產品不行了,壽險產品沒有競爭力了。
他表示,這么多年人壽保險都是理財產品、萬能產品、投連產品,這些產品在07年資本市場好的時候,投資回報率不錯。而在資本市場不好的情況下,所有的分紅產品、理財產品的投資回報率都不行了。另外過去理財產品很少,而現在銀行、證券、信托、基金全部發理財產品,從時間上看,人家可以發三個月、一年的,而保險行業最短發三年,最長發十年。他認為,“保險產品競爭不過人家,而且人家的回報率短期內可以達到五點幾,一年可以達到八點幾,而我們的壽險業有紅才分,有收益才給,你有什么競爭力?所以說不是銀行不給我們賣了,不是不讓保險公司進去了,是壽險公司的產品競爭力不行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張承惠也表示,這幾年保險公司的競爭者快速增加,銀行理財產品這兩年迅猛發展;他們估計08年以來銀行理財業務年均增長40%,此外,這幾年PE/VC都非常活躍,同時,近兩年興起了P2P等等。金融所今年重點對P2P市場進行了調研,P2P的回報率個人至少在12%左右,理財產品的回報率大概在百分之三點幾,好的時候有四點幾甚至更高。PE/VC這樣的渠道,回報率也是很高的。這些都對保險公司的理財型產品構成了很大的壓力。
專家為壽險業找出路
既然壽險產品與銀行理財產品比較起來沒有太大競爭力,那么壽險業的出路在哪里呢?
對于壽險行業的出路,金堅強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建議。第一,壽險方面要積極發揮商業保險在養老保障體系建設中的補充作用。保險業發揮自身在風險保障和長期儲蓄方面的優勢,以消費者的保障需求為導向,增強產品的損失補償、風險保障功能。第二,建立農村互助養老方面建功立業,切實保障農村居民的養老需求。第三,大力發展商業健康保險,保險業應該在商業健康保險方面積極融入國家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進程,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快健康保險業務的創新,積極發揮重大疾病、保險和長期護理保險,配合城鄉居民、職工基本養老保障和新農合合作醫療保障體系的建設,大力開發各類補充醫療、疾病保險和私人收入保險等產品。
萬峰認為,壽險公司的產品不能再跟人家在理財領域競爭。因為老百姓關心的是養老、健康問題,而這類問題恰恰又是人壽保險公司的優勢。他表示,養老產品是壽險公司未來發展的方向,尤其是老齡化、獨生子女政策、護理保險。另外,壽險業現在的增長方式是以躉交保費推動增長的方式,應該轉向續期保費拉動增長轉變,大量做期交。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要防止現金流的問題。
而張承惠則建議壽險公司,第一,需要加快創新和轉型,可以是渠道方面的創新,也可以是產品方面的創新,還可以是服務創新等。第二,養老保險、健康保險、護理保險等等在今后中國保險業發展上存在很大的空間。第三,保險公司需要思考一下未來的發展戰略,明白其優勢在哪里,需要通過創造特色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院長王穩則認為,壽險業要重視健康保險和年金保險的發展。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