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全部

每經網首頁 > 全部 > 正文

四川宣漢:新生代農民工將何去何從?

每經網 2013-02-28 13:44:01

長年在城市打工的他們是沒有能力也沒有想過要在當地買房定居的,他們的下一代,只有一兩歲兩三歲,就開始成了留守兒童。

 

農村的新生活

我的家鄉位于四川省東北部的一個小鄉村,所在的縣城坐落在大巴山腳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高中畢業以后,五六年的時間里,縣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每年過年回家,目睹了我們小鎮的變化,因為相傳很久以前,鎮口有幾棵參天大柏樹,所以取名叫柏樹鎮。本來叫柏樹鄉,前幾年撤鄉并鎮的時候才升級為鎮的。

與四川以及中西部很多省份一樣,整個柏樹剩余的農村勞動力都外出務工了,去向大多是廣東、福建、海南、北京、天津等省市,就近在成都重慶等地打工的只占很小的比例。

我們家所在的村距離鎮上有5公里左右的距離,幾年前就已經鋪了水泥路,但是路面只有三米寬,在家務農的每家都有摩托車,出行方便了許多。過年的時候,在外務工的人賺了錢,都開著小轎車回來,看車牌,有海南的,廣西的,還有成都的。

80后的一代在外務工的被稱為“新生代農民工”,他們漸漸成為了家庭里賺錢的主力。除個別的受過大專教育以外,大多只有初中學歷,他們選擇的多是建筑、車輛維修、電子工廠等行業,工作比較辛苦。有兩個大專畢業生,畢業后去工廠里做了主管,算是初級的管理層,工資待遇也比較高,其中一名在深圳某電子工廠(類似于富士康)的,月薪能達到5000。

老一代的農民工賺得更多,但從事的工作要辛苦得多,一般是在建筑工地,要么承包小項目,要么懂得一些技術,最差的是做小工,每月至少也有三四千。

留在農村種田的也有,由于地形是丘陵,田地多遠而偏,村里的田地被幾戶人家種著,太遠的條件太差的被拋荒,聽村里的老人們說,前些年大家都在家的時候,土地不夠種,田間小路,荒山的邊邊角角都是被挖來種了糧食的,在背陰的溝里,撒幾顆綠豆,也算是莊稼。每年到了插秧蓄水的季節,從堰塘里面引水灌溉,由于田是梯田,水流要經過別人家的田,經常有把別人家的溝堵了給自己田澆水的事情,由此引發的風波不斷,以家族為單位斗毆的事件很多,在我六七歲的時候都有發生,至今還記憶猶新。窮山惡水多刁民,這句話可以說是當時家鄉的真實寫照。

如今的田地雖荒蕪,幾個種糧大戶每年還是能收幾萬斤糧食。外出務工的,每戶每年可以領到將近一千塊的糧食直補款。比起前些年的交租納糧,真是好多了。

今年八十七歲的爺爺常說,現在的社會好啊,以后會越來越好的。

鎮街的變化

村里搬家去鎮上,去市里面住的人家有好幾家,他們真正地成為了城鎮人口,擺脫了農村。柏樹鎮的街道越來越長,東南西北向各個方向延伸著,新修的樓房一棟棟地矗立起來,被夾在中間的街道顯得局促而狹窄。鎮上的房子不是像城市里面按平方賣的,一般是一套房子搭上一個店鋪,加起來二十萬左右,靠近鎮中心的位置將近三十萬,偏一些的地方十七八萬就可以。今年回家看到,兩三年前的農貿市場已經十分熱鬧,在新修的車站旁邊又劃了一塊地,準備建第二個農貿市場。鎮上以前是沒有車站的,只有一個被稱為“車壩”的較寬敞的地方停車。新修的車站將配備候車室等,但今年仍沒看到它的雛形。

鄉鎮上的房地產開發模式大致有幾種,一是相鄰的幾家把原有的老房子拆了,合伙建一棟房,然后出售,各家按照原有土地面積以及出資等,均攤售房所得,另一種是開發商人買下一塊原有的地,然后建房出售。在車站那塊平地上建起一排六層高的樓房,據說就是被一個綽號叫“張百萬”的人建起來的,每套房加一個鋪面二十五六萬。

在鎮上做生意是越來越難了,服裝生意更不好做,因為鎮上賣的服裝樣式不時新,也不夠高檔,即使是最守舊的農村老人,身上穿的也是兒孫們從城里買回來的高檔衣服。確實如此,過年走家串戶發現,現在的農村人在吃穿上,都十分地講究。

鎮上稍微大型的超市僅有一家,賣的貨品遠稱不上齊全,貨物上也是蒙著薄薄的一層灰,大概有五十平方左右,就這樣一家小超市,每月的凈利潤也有十幾萬。鎮上寥寥可數的幾家網吧,狹小而骯臟,過年時,每一家都被十幾歲的中小學生擠得滿滿的,屏幕上全是網絡游戲,里面煙霧繚繞,空氣混濁。

柏樹鎮衛生院經過一番整修,硬件設施好了不少,而主治醫生和護士加起來就十來人,我陪媽媽去看病,需要做一個檢查,拍片只有X光,沒有核磁共振成像儀,醫生解釋說,那個儀器很貴,來這里的一般的病人也負擔不起檢查費用。醫療器械很落后,而藥房里的藥業十分缺乏。

由于80后90后以至00后的小孩越來越少,各村的小學都撤并了,幼兒園和小學五六年級全都到鎮上上學,小學生五年級開始住校。鎮上唯一的一所中學華英中學生源也越來越少,一個年級一百四五十個,從初一到初二初三,越往上,學生人數就越少,許多學生中途退學或因為違反紀律被開除。如今華英中學畢業能直接考上縣重點高中的越來越少了。我的表弟初三畢業以后沒考上重點高中,于是到另外一個鎮的初中復讀了。

幾點思考

80后的新生代農民工也是常年在外,每年過年回一次家,而到結婚年齡的他們通常在鎮上買了房或者在老家建了新樓房,而一年四季,守著空蕩蕩的房子住著的仍然是老父母。能夠在鎮上找到事情做,養家糊口的只占很小一部分,長年在城市打工的他們是沒有能力也沒有想過要在當地買房定居的,他們的下一代,只有一兩歲兩三歲,就開始成了留守兒童。他們的生活何時能夠改變?

鄉鎮企業發展不起來,曾經也有幾個小型的農產品加工廠開起來,但不久便停產倒閉了,不能吸納足夠的剩余勞動力。

鄉鎮的物流零售等發展滯后,僅靠房地產對經濟的帶動刺激很有限,幾年之后,新修的住房將很難賣出。

衛生醫療教育養老等制度設施依舊不健全,公共服務質量以及居民的生活水平很難提高。

有能力的人都想盡辦法地逃離農村,去城市里定居,只是在過年的時候,帶著全家大小,開車小轎車,回來掃墓,以此悼念逝去的祖輩們。這已經成為廣大鄉村十分普遍的現象。

可以預見,未來的五年,十年后,這種狀態或許仍將持續。

松柏四季常青,柏樹鎮,能否如其名,能繁茂蒼翠,一直哺育她的子孫后代?

趙慶

 

責編 趙慶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在线精品 | 亚洲sss整片在线播放 | 在线日韩欧美国产二区 | 亚洲日韩α√在线 | 亚洲一线高清在线视频 | 亚洲欧美午夜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