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5 00:34:08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霞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王霞 發自上海
牛奶里的三聚氰胺、含有各種添加劑的食物、偽劣的家具產品……面對生活里的各種“不安全”,很多人都產生了一個疑問:消費怎樣才能 “陽光”?
針對“消費怎樣才能陽光”這個話題,3月8日上午,業內權威調查機構慧聰研究副總裁包啟挺與慧聰研究ICT事業部研究總監張本厚與網友進行了互動,就這個大家關心的消費問題進行了解答。
包啟挺表示,陽光消費是一種理想狀態。“現在我們正努力往這個方向演變,希望若干年后,陽光消費能成為不需要關注的事實。”
如何才能還消費者一個安全的消費市場?張本厚表示,陽光消費需要“三駕馬車”:經濟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三者缺一不可。“兩個車夫”:政府與民眾,并駕齊驅。
探究“不陽光”的根源/
《每日經濟新聞》總結網友的提問發現,網友關注最多的還是食品、藥品等安全問題。比如網友李穩泰的提問中提到了內地頻發消費品安全事件,如三聚氰胺事件、毒膠囊事件、白酒塑化劑風波等事件。
包啟挺在回應網友提問時表示,歷年來消費者投訴的數量呈增長態勢,一方面說明我們的消費環境不夠陽光;另一方面也說明消費者的維權意識在提升。
然而對于目前的消費環境,兩位人士認為,總體環境不好說,網絡消費環境有惡化的趨勢。很多問題不是現在才有的,只是現在暴露出來了,但能夠暴露出來就有解決的可能。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隨著網絡成為新的消費渠道,消費者對于網絡消費環境也比較關心。張本厚認為,網絡作為新興的消費領域,主要有售后的問題、標稱與實物不符的問題、釣魚網站、信息安全等。一些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解決,另外一些需要在法律的框架下進一步完善。
“產品交付過程中的問題歸渠道商,產品本身的問題歸廠商。當然很多小的產品服務也是依托于渠道的。電子商務同理。”張本厚說。
而對于問題頻發的消費環境,張本厚表示,其原因是多維度的,他覺得基礎原因是兩個,一個是違法成本低,另一個是道德的缺失。而究其根源,是缺少人文關懷,唯利是圖。
“現在普遍問題不是標準不嚴格,而是執行的問題。違規成本太低,我們很多管理還依賴行政的手段,換個角度去考慮,如果全部依靠管理機構,這個事情很不靠譜,我不覺得能夠有足夠的人力和資源,法律和大眾更值得依賴。”張本厚補充道。
然而,何為陽光消費?陽光消費究竟是一種追求還是一種現狀?包啟挺表示,現在的消費環境充斥著許多有損消費者利益的有害物質,陽光消費應該是一種公開、透明、可信賴的消費。比如我們吃的羊肉是真的羊肉,我們穿的衣服是無毒的衣服。
“陽光這個概念其實是人們的一種感知。什么叫‘不陽光’呢?前一段的霧霾天就叫不陽光。”張本厚表示,陽光就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所有的一切不怕人審視,清晰透明,這樣的產品和服務能夠讓人們放心,消費這樣的產品就是“陽光消費”。
張本厚告訴網友,事實上在我們的生活中也發現了很多無底線的行為,很多出現在食品行業的行為更讓人觸目驚心,但我們更希望明確的是,這些無底線行為的來源在哪里,我們怎么去堵住源頭?我們也希望用經濟和法律的手段讓人們或者相關企業拒絕這些毒源。
怎樣才能做到陽光消費/
網友維尼妮認為,陽光消費應該不僅僅是句口號,對于不良商家的種種劣習,政府應該加強執法監督力度。雖然年年有“3·15”的相關報告,但是消費陰霾始終沒有散去。
但是,包啟挺在回應網友提問時坦言,陽光消費是個大問題,需要完善監督體系、有公德的企業和有理性的消費者等等,這樣的問題不能一蹴而就。對于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立刻行動起來,維護自己陽光消費的權利。
“要改變現狀,除了監督之外,企業自身的努力也非常重要,眾多問題出現導致消費者信心暴跌,會變相增加企業經營成本,企業也應該認識到這一點,守住自己的底線,共同打造陽光環境。”包啟挺說。
對此,張本厚認為,不能僅僅依靠監管層面,還需要經濟的、法律的多維度手段。
“除了前面講到的法律和管理的問題外,我想消費者必須清晰地認識到,不能用制假者、違法者等的成本要求陽光的生產者,真正陽光的產品和服務應當支付合理的成本。”張本厚說。
除了政府相關部門的政策和約束外,普通消費者需要注意一些什么呢?包啟挺說,如果在陽光的消費環境下,消費者只要負責交錢就行,但是現在眼前蒙霜了,還需要擦亮眼睛。此外,張本厚補充道,如果你的收入還說得過去,盡量去支持一些陽光的產品和企業吧,幫助他們成長就是讓整體更加陽光。
對于未來的展望,包啟挺表示,我們還是需要對未來有信心,正是我們有信心,今天才會一起討論陽光消費的問題。
包啟挺 慧聰研究副總裁
網友:向@包啟挺提問:請問專家,陽光消費怎樣才可以做好?
#消費怎樣才能“陽光”#有人總結了一下歷年“3·15”的主題,其中提最多的字眼就是消費環境,這個話題年年提,消費者正面的感知年年降,這說明陽光消費的路還很漫長,至少要有關部門能真正有效監督,企業能堅守其道德底線,消費環境才有可能露出一些陽光。
張本厚 慧聰研究ICT事業部研究總監
網友:向@張本厚提問:有時候覺得這樣挺好的。初級農產品不陽光的地方畢竟是少。食不厭精的飲食文化把人們往食品安全的陷阱中拉扯。
#消費怎樣才能“陽光”#初級產品不陽光的也很多,我們要讓合法合規的生產者有利可圖,讓違規違法的生產者傾家蕩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