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3-03-21 09:18:21
自2006年成立白藥置業以來,該公司不僅沒賺錢,營業六年反而累計虧損60萬元。
原標題:云南白藥房地產淘金“反蝕一把米”六年虧損60萬元無奈退出
本報記者馬燕
與當年轟轟烈烈進軍房地產市場一樣,近期多家醫藥企業又上演了一出房地產大逃亡。云南白藥近日表示將退出房地產開發業務,對外轉讓房地產子公司云南白藥置業有限公司的100%股權。此前,包括人福醫藥、中恒集團、羚銳制藥、西南藥業等多家醫藥公司都已經宣布退出房地產領域。
云南白藥稱轉讓房地產公司是為深入貫徹執行“新白藥大健康”戰略,更加專注主業。但選擇此時退出房地產,公司還有其他苦衷。
地產外行難賺錢
六年累計虧損60萬元
過去十多年,房價快速上漲,使得房地產成為高利潤行業,也吸引了眾多企業參與其中。來自Wind資訊的數據顯示,作為與房地產行業八竿子打不著的醫藥企業,在申萬行業180家醫藥上市公司中,共有19家公司在經營范圍中明確顯示涉足房地產業務。
云南白藥也在2006年4月成立了云南白藥置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白藥置業)進軍房地產。資料顯示,白藥置業注冊資本1000萬元,主營業務為房地產開發、城市建設投資以及相關項目開發,全面負責云南白藥集團整體搬遷項目以及配套生活區“頤明圓”項目的建設實施工作。
然而,白藥置業成立以來業績一直不如人意。從云南白藥近日發布的2012年年報來看,公司退出房地產業務,已是不爭的選擇。年報顯示,2012年白藥置業虧損近16萬元,而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自2006年成立白藥置業以來,該公司不僅沒賺錢,營業六年反而累計虧損60萬元。
睿信致成管理咨詢董事總經理薛迥文認為,以土地紅利為主導的時代即將結束,依靠政府關系和資金優勢拿地即掙錢的想法已變得不太現實,那種認為房地產不過是整合外部資源缺乏“技術含量”的想法也被證明很天真。
薛迥文指出,在調控背景下,“外行”不僅難以輕易賺錢,而且陷入資金泥沼乃至拖累主業的風險極大。
或為融資清障
上半年有望獲一次性收益
據中投證券分析師余方升透露,地產業務剝離后,云南白藥將更專注主業發展,集團收購的日子衛生巾等品牌今后有望注入。
近年來,云南白藥一直疾馳在多元化經營道路上,產品由藥品延伸至日化、地產等領域。除牙膏業務大獲成功外,養元清洗發水、采之汲面膜、千草堂沐浴露等產品的銷售卻不樂觀。
同時,從2005年到2012年,云南白藥在營業收入和凈利潤逐年遞增的情況下,主營藥品的毛利率及占總收入比重卻在逐年下滑,公司藥品銷售收入占全部營收比例在2005年的時候還占到99.1%,到了2012年上半年,這一比重卻已降至24.83%。
此外,云南白藥旗艦產品多次登上各地食藥監局黑榜等問題,由此引發了“不務正業”的質疑。
在多元化經營得不償失的情況下,云南白藥無奈退出房地產業。此外,有業內人士表示,在關于云南白藥及其它11家藥企扎堆“退房”的背后猜想中,為融資清障也成為一大可能。
早在2010年,證監會曾明確表態,接下來將會對房地產企業的再融資申請采取全面關停措施。除了不予批準那些主業是房地產的公司的再融資申請之外,對在主營收入中只要有一定占比為房地產業務收入的企業也不接受申請。
2012年底,非房企上市公司集中剝離房地產業務,“去房化”蔚然成風。此舉既是為2013年的再融資掃除障礙,而幾千萬甚至上億元的轉讓價款也能給2012年的業績“添磚加瓦”,可謂一舉兩得。
廣發證券分析師賀菊穎指出,白藥置業2011年收入2.1億元,前期銷售主要針對內部員工,基本不盈利;此次轉讓的資產主要包括一塊未開發的土地和已建成的商業住宅項目(對應賬上存貨約7億元)。通過轉讓白藥置業,云南白藥上半年有望獲得一次性投資收益。
編者按:上市公司在主業之外從事“副業”好不好?不論答案如何,事實上,大量上市公司都正在樂此不疲地從事著副業,而且很多公司的“跨界”幅度非常之大。由于房地產是個熱門的行業,很多非房地產行業的上市公司恨不得轉了行,然而暴利行業也并非人人能賺錢,本策劃特別選取一些投資房地產行業的上市公司,調查這些“炒房”公司的經營管理情況。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