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評論

每經網首頁 > 評論 > 正文

“五鼠”鬧債市 監管需加強

2013-04-23 01:17:02

如果不強化監管,如果相關券商在債市黑幕的道路上越陷越深,是有可能重演被撤銷、被關閉或被托管那一幕的。

◎曹中銘

萬家基金原固定收益部投資總監鄒昱陰溝里“翻船”,導致債券市場灰色交易的黑幕逐漸被曝光。自鄒昱之后,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部執行總經理楊輝、齊魯銀行金融部的徐大祝、易方達基金固定收益部投資經理馬喜德以及西南證券固定收益部副總經理薛晨等紛紛被曝違規。從職務上看,上述五人均非等閑之輩。

雖然鄒昱是首個被曝光者,但論在債券交易上的違規行為,易方達基金的馬喜德無疑要 “資深”得多。早在2008年的3月份到12月份,馬喜德等曾多次利用銀行、任職公司的35億元資金購買債券,獲利高達4900萬元。2011年,審計署在調查相關公司的債券交易情況時,馬喜德這個“大佬”終于浮出了水面。

五位債市“大佬”分別來自銀行、基金與券商,可謂“面面俱到”。自債券市場產生以來,場外市場就是債券交易的主流。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底,我國債券市場債券托管量為26.6萬億元,其中銀行間債券托管量為25.4萬億元,占比95.3%。從交易量來看,2011年,銀行間債券總成交接近200萬億元,同期上證所債券總成交僅為21萬億元,深交所僅為2.36萬億元。僅僅從數據上分析,銀行間市場在債券交易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據規定,銀行間市場投資者分為甲類戶、乙類戶與丙類戶,而債券違規交易往往發端于丙類戶上,其主要表現形式為代持養券與利益輸送。據媒體報道,萬家基金鄒昱因代持養券違規,而中信證券楊輝則是事發于利益輸送,其被傳利用妻子的賬戶買入債券,之后再高價賣給中信證券牟利,屬于明顯的“老鼠倉”。

債券市場雖然出現過富滇銀行“倒券風波”與國信證券越權撮合案,但整體上并沒有出現較大的丑聞,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此次丑聞竟然是“魚貫而出”。并且,像馬喜德的違規交易案,無論是涉及資金金額,還是獲利金額,都堪稱“大手筆”。而問題則在于,為什么一直表現得“風平浪靜”的債券市場,會突然出現連串的黑幕?并且還是銀行、基金、券商等都牽涉其中?

其實,像代持養券現象在業內較為普遍,基金、券商中亦不乏涉足者,也屬于債券市場的行業“潛規則”,但監管部門卻是禁止此類行為的。然而,在利益的驅使下,違規者仍然前仆后繼。顯然,違規者的鋌而走險與監管不力是導致頻現黑幕的最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目前被發現的只有五位“大佬”,市場上是否還隱藏著更多的“大佬”,是否還有更多的“大佬”沒有被發現呢?進一步講,鑒于五位“大佬”被曝出的違規行為如此驚人,那些沒被發現的債市黑幕到底還有多黑?

基金經理或券商高管出現違規行為,往往被歸結為“個人行為”,此次又是如出一轍,如中信證券就將楊輝的違規行為定性為“個人原因”。如果中信證券有健全與完善的內部治理結構、內控機制、風控機制等,楊輝違規的概率是否會低點呢?答案顯然是肯定的。因此,債市違規行為的產生,相關基金公司與券商等都是有一定責任的,絕不能簡單地解讀為個人問題,而忽視了自身存在的弊端。

隨著債市監管風暴的愈演愈烈,是否還會出現更多更大的案件還不得而知。但債市黑幕的出現,卻須引起警惕。當年包括南方證券在內的券商,為了自身利益與應對日益激烈的競爭,紛紛踏上了挪用客戶保證金與托管國債等的違規之路,也因之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如果不強化監管,如果相關券商在債市黑幕的道路上越陷越深,是有可能重演被撤銷、被關閉或被托管那一幕的。關于這一點,監管部門不可不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五月天Av在线进入不卡 | 精品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永久综合在线观看另类 | 亚洲福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福利天堂在线观看不卡 |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野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