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06 01:36:52
百度和新浪微博,就像是“高富帥”遇到“白富美”,雙方本可以一拍即合。但可惜,雙方或許因為彼此條件都太好,反而會有更高的要求。
倪金節(財經作家)
日前,阿里巴巴以5.86億美元,正式“聯姻”新浪微博,將18%的股份收入囊中。這一波“阿里浪”旋風,大有再度開啟互聯網并購新熱潮的氣勢,飽受各界熱議。“故事”的主角,除了當事雙方,百度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坊間熱議因為價格問題,百度中途退出談判。于是,公眾認為百度過于“小家子氣”,沒有阿里的豪邁勁頭,未能一舉拿下風頭正勁的新浪微博,錯失補齊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這兩塊“短板”的好機會。
應該說,近三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百度在某些領域確實稍微“慢了幾拍”,也確實需要以并購的方式,彌補戰略的缺憾。而對于新浪微博而言,短短三年多時間,用戶數已經快速成長到5億,手握這么多用戶,卻依然連連巨虧,委實十分“丟人”,盡快找尋到合適的商業模式,成為其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看,百度和新浪微博,就像是“高富帥”遇到“白富美”,雙方本可以一拍即合。但可惜,雙方或許因為彼此條件都太好,反而會有更高的要求。而阿里則像突然殺出的黑馬,既不差錢,更舍得花錢,于是“阿里浪”反而迅速聯姻。
就百度的戰略而言,新浪微博對其確實重要,但是還沒有重要到必須拿下的地步。一直以來,百度在不同場合強調其核心搜索戰略,和在此基礎上的“優化產業鏈結構”,以及著眼于長遠的“布局互聯網未來”。顯然,近些年頻頻出手的并購,細細分析,無不是“優化產業鏈結構”的實際行動。
新浪微博“最值錢”的是5億用戶,而并非互聯網技術。聯姻新浪微博,并不能給百度的搜索服務,帶來明顯提升,料想百度最看重的應該也是這龐大的用戶。問題就簡單了,百度估價,肯定就是用錢買5億用戶。顯然,百度就很難給出5億多美元的高價。
對于阿里而言,拿下新浪微博,對其意義則非同尋常。一來成功搶占互聯網入口,二來奠基社會化電商,三來補齊移動互聯網“短板”。所有這些收獲,在阿里正謀求1年內IPO的背景下,顯得更為迫切而實際。相比較對于上千億市值的期待,阿里這次在新浪微博上的投入甚至很難用“下血本”來形容。反觀百度,除了移動互聯網以外,聯姻新浪微博,不僅在前兩項上都很難有這樣的協同效應,而且作為一家已經進入穩定發展期的上市企業,百度沒有為了“講故事”而給自己增加籌碼的必要。
坊間所謂的百度“小氣”的說法,顯然站不住腳。百度在自己看好的領域,一直闊氣十足,比如不斷增持愛奇藝和去哪兒網的股份,這兩者都是視頻網站和旅游業的領頭羊,與百度能夠形成強大的協同效應,所以百度不惜血本。而為了搶占在云計算領域的絕對優勢,更是投資100億元建設云計算中心。凡此種種,都不難看出百度圍繞搜索核心業務、建設產業生態鏈的動作,往往開出的都是“讓人無法拒絕的條件”。
并購并非“1+1”這么簡單,關鍵是如何能夠產生遠大于“2”的效果,如果面臨著小于“2”,甚至小于“1”的風險,那么并購方自然會待價而沽,而不可能接受遠高于心理價位的成本。并購最終是為了實現盡可能大的協同效應,起碼是有一定的互補性,否則為了并購的熱鬧,就十分不劃算了。
很明顯,百度若以5.85億美元買5億用戶,這代價確實不低。就此而言,百度放棄收購新浪微博,雖然稍有遺憾,但也不失為成熟思考“性價比”之后的次優選擇。面對移動互聯網大潮,各家企業多少都在焦慮于“大交易時代”是否已經到來,百度在此次并購過程中的決策邏輯和審慎態度,頗值得玩味,也值得今后的企業并購學習借鑒。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