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3-05-23 15:33:42
原標題:“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廣西農村“垃圾圍村”困局調查
新華網南寧5月22日專電題:“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廣西農村“垃圾圍村”困局調查
新華社記者覃星星
在城市垃圾問題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農村垃圾問題同樣不容忽視。“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家里現代化、屋外臟亂差”成為一些農村生活環境的寫照。記者近日在廣西基層走訪時發現,垃圾堵路圍河、污水隨意排放等現象在不少農村地區普遍存在,農村“垃圾圍村”困局亟待破解。
農村80%生活垃圾隨意堆棄
地處南疆的廣西以山清水秀生態美見長,但是生態環境發展卻不平衡。在一些農村,因受設施匱乏等因素制約,垃圾山、垃圾路垃圾河現象比比皆是。據自治區建設部門測算,廣西農村每天產生垃圾約1.63萬噸,清運量僅0.34萬噸,意味著有80%的生活垃圾被隨意堆棄,不利于生態保護。
在廣西宜州市三岔鎮三岔村,一條流經三岔村的小河,由過去村民們游泳、洗衣、洗菜甚至飲用的水源,如今卻發展為垃圾污染嚴重,塑料袋等生活垃圾漂浮在小河之上,曾經清澈的河水如今難覓蹤影。
在桂東南一些鄉村,記者發現道路兩邊也有村民隨意丟棄的塑料袋等固體生活垃圾。一些農民提著自家的垃圾,隨意傾倒在馬路旁。一旦刮風,五顏六色的塑料袋便在空中飄蕩。
實際上,隨著城市生活用品下鄉步伐加快,各種小食品包裝袋、廢舊電池等不可降解的消耗品大量“進軍”農村,以致我國多地鄉村的河流、村莊、農田旁,皆可見農村垃圾的影子。與此同時,農村養殖業的無序管理造成的污染也比較嚴重,畜禽糞尿未經處理直接排到河里或堆放在路旁污染環境。
農村垃圾污染帶來多重隱患
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農村垃圾的處置除少數村采用焚燒或簡易垃圾填埋外,大部分農村垃圾都是隨地堆放,主要傾倒地點是“六邊”:路邊、河邊、村邊、田邊、塘邊、屋邊。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垃圾污染大有愈演愈烈之勢,美麗鄉村建設受到不小的挑戰。
廣西壯族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村鎮處處長彭新唐表示,農村生活垃圾任意露天堆放,占用一定土地,導致可利用土地資源減少,電池等殘留毒害物質還容易污染土壤環境。
廣西橫縣環衛站原站長何成新認為,農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對洗衣粉、塑料制品的倚賴性高,這些日常用品產生的污染未得到有效處理,加之農村對廢棄物的回收率低,殘留地膜和塑料廢棄物因其自然條件下降解時間長,易對環境產生長久影響。
此外,農村生活垃圾還存在傳播疾病的隱患。由于農村生活垃圾成分相當復雜,一些垃圾沒有分類,也沒有任何處理,所散發的氣味和相關污染,給垃圾場所附近居民帶來了不容低估的健康隱患。
完善垃圾處理設施方能對癥下藥
一直以來,我國針對環境污染的監控和治理重心在城市,對廣大農村關注較少。但相比于城市垃圾污染,農村污染點多面廣,加之農民群眾環保意識普遍淡薄,垃圾處理相關配套設施缺乏,治理難度更大。
廣西大學環保學院教授喻澤斌建議,在城鎮化水平較高的地區,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可采取“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農村垃圾處理機制,由縣級統一焚燒進行處理。
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吳偉權介紹,廣西正積極采取措施應對農村垃圾污染。對距離市縣垃圾填埋場、焚燒廠20公里內的鄉村,廣西采用“村收鎮運縣處理”的方式;對距離市縣垃圾處理場較遠的村莊,采用“村收鎮運片區處理”方式,分片區建設垃圾處理場所。同時也將因地制宜,采用生物處理、有機物堆肥處理、沼氣池處理和無機物填埋等垃圾處理方式。
廣西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羅國安認為,搞好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環保意識刻不容緩。“通過環保下鄉、科普宣傳等形式,引導農民改變生活陋習,明白環境與自身健康的緊密關系,避免無序化隨意丟棄垃圾,爭當環保促進者。”
為從源頭實現垃圾減量,羅國安建議相關部門采取措施完善村屯收集設施,引導農村保潔員對生活垃圾進行就地分類和回收利用,同時鼓勵廢舊物資回收企業在村屯設置廢舊物資回收站點,從源頭上對生活垃圾實行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另外,政府應設立專項資金分期分批投入到農村,逐步解決農村垃圾處理中資金不足的問題,解決村屯垃圾集中轉運、處理過程中的人力、設備設施所需費用,加強農村垃圾管理。
原文:http://news.xinhuanet.com/xiangtu/2013-05/23/c_124752858.htm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