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3-07-22 11:54:07
底特律的破產事件給我國某些地方政府敲響了警鐘:如果再不轉變發展觀念并控制債務風險,即便不會破產,瀕臨破產境地也絕非不可能。
曾享譽全球的“汽車城”底特律因長期負債超過180億美元,于7月18日申請破產保護。對于了解情況的人來說,底特律走到這一步并不意外,類似的地方政府破產事件在美國城市發展史上并非首次,但在我國歷史上還從未出現過類似案例。這并不意味著我國地方政府可以漠視破產風險。地方政府為什么不能破產?事實上,在一個市場經濟成熟的國家,如果一個地方政府過度依賴的某一產業消亡且政府負債過高無法維持運轉,那么這個地方政府完全有理由、也應該破產。
底特律的破產事件給我國某些地方政府敲響了警鐘:如果再不轉變發展觀念并控制債務風險,即便不會破產,瀕臨破產境地也絕非不可能。
一方面,近年來,我國許多領域和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日益嚴峻,隨之而來的是一大批傳統工業城市、資源型城市走向“懸崖”。那些曾創造一夜暴富神話的“鋼城”和“煤城”,無不面臨巨大的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壓力。換言之,地方經濟發展絕不能過度依賴某個單一產業,必須主動推進城市產業更新換代、轉型升級,摒棄以往低質量、高增長的粗放型發展思維。
早在19世紀初,底特律就已成為“世界汽車工業之都”,擁有福特、通用、克萊斯勒和阿美利加這四家美國最大的汽車制造公司總部及下屬企業。然而,過度依賴汽車工業的底特律人怎么也不會想到“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雖然我國還沒有出現像底特律這樣極端的案例,但過度依賴單一產業發展模式以及依靠賣地維持正常運轉的地方政府在我國并不鮮見。
另一方面,底特律的破產事件告訴我們,地方政府并不是無限信用、不會破產。地方政府如果不能合理規劃負債規模并做到收支平衡,那么破產并非天方夜譚。
審計署此前公布對36個地方政府2011年以來政府性債務情況抽查的結果顯示,這36個地方政府2012年底的債務余額合計3.85萬億元,比2010年增加4409.81億元,增幅達12.94%。一些地方政府借新債還舊債,新債又變成舊債,債務率已超過100%,最高的達189%。審計署副審計長董大勝曾透露,目前各級地方政府債務總規模為15萬億-18萬億元。這意味著地方債務在2010-2012年間猛增40%-68%。
誠然,主流的觀點是,目前我國地方債務風險仍在可控范圍內,并且我國地方政府與西方國家相比存在明顯不同,例如,擁有規模較大的經營性國有資產和大量可出讓土地,擁有接近無限背書的中央財政支持。但我們應清醒地看到,隨著某些地方政府債務的迅速擴大,再加上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土地出讓收入增速大幅回落等因素,地方政府以往依靠高負債發展地方經濟的慣性思維已不可持續。如果底特律破產事件能喚醒這些地方政府的風險意識,進而防患于未然,可謂他山之石。
適度舉債對地方經濟發展有益,但超出自身償付能力的過度舉債不應是一個理性的地方政府的行為。因此,杜絕和減少地方政府債過度舉債、避免出現類似底特律市的惡果刻不容緩。對于中央政府來說,應盡快推行房產稅、資源稅等穩定、合理的財源。對于地方政府來說,如何規范地方債務、制定科學的地方債務收支表迫在眉睫。
當前正是我國加速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底特律破產事件應成為城鎮化和產業升級轉型過程中認真借鑒和思考的案例。興也產業,廢也產業。底特律的故事提醒我們,地方經濟的發展不僅要考慮現在,更要規劃未來。不僅要規劃房屋、公共基礎設施等建設,更要規劃人口、生態等多方面的建設。只有具備與時俱進的發展理念,遵循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產業發展布局,城市才能擁有持久的生命力。(記者 陳瑩瑩)
原文鏈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7/22/c_125042562.htm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