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3-09-12 10:21:35
國內監管只能看到國內公司的情況,對相應的服務類型的國外保險公司的牌照、資本金、償付能力等基本信息都沒有掌握。
國內監管只能看到國內公司的情況,對相應的服務類型的國外保險公司的牌照、資本金、償付能力等基本信息都沒有掌握。
“聯合”還是“自建”,這對國內高端醫療保險市場為數不多的幾家保險公司來講,是個問題。
較為常見的國內外險企合作的形式,就造成了一種亂象。“國外保險公司除了提供產品及服務外,現在連銷售也干了,國內保險公司則只負責‘出單’。”某保險代理公司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稱。
業內人士認為,這就等于地下保單的“陽光化”,國外保險公司變相進入了國內高端醫療保險市場。由于其所受監管幾乎空白,客戶利益就面臨不確定性,而一旦其撤離中國市場或客戶與之發生糾紛時,國內保險公司面臨的利益損失隱患也將浮現。
現象:國外險企“曲線”進入
“做高端醫療保險的保險公司不一定有專人負責這個業務,你找起來肯定費勁。”某專業代理高端醫療保險產品的保險代理公司總經理在與記者交流時稱。記者只是想詢問與其合作的保險公司有哪幾家。
該人士解釋稱,高端醫療保險具有很高的專業性及廣泛的醫療網絡要求,名義上在賣此類產品的國內保險公司,很多都不提供服務,業務只是借助于其合作的國外保險公司的產品、服務和醫療網絡等資源。
國內公司經營高端醫療保險業務,基本上采取了兩種業務模式,即,或者借國外公司的產品、服務及醫療網絡資源,或者自行開發產品、自行建立直付醫療網絡。但,后者寥寥。
這在業內人士眼中本也無可厚非。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教授庹國柱認為,高端醫療產品的海外服務(比如海外的救援、醫療網絡直付等)提供對于國內險企來講,難度極高,因而國內險企只能與國外保險公司合作。
不過,國內高端醫療保險市場的情況則有所不同。
國內多數保險公司的這類產品是國外保險公司直接“拿過來”的,是在全球范圍銷售的,也就是說,是國外研發這個產品的公司想把這類產品賣到中國來,可是他們在中國沒有分支機構,只能找國內的保險公司“合作”,實際就是借用國內公司的品牌來“出單”。
“現在的情況是,服務商除了提供后續服務外,也在親自賣保單。” 上述代理公司總經理稱,市場的現狀顯然比國外公司借國內公司出單的情況更混亂。“有些賣這個保險的人我以為是國內保險公司的,一問,實際是合作的國外公司派過來的。”
國內以高端醫療保險為一大核心業務的某健康險公司高管對記者稱,這就等于受制于保險牌照的國外保險公司“曲線”進入了國內高端醫療保險市場,如 Global Benefits Group(簡稱“GBG”)Mobility Saint Honoré(簡稱“MSH”)、Goodhealth、 Inter Global、Bupa等,均為此類情況。
隱患:游離于監管之外
上述高管認為,原本提供服務的國外險企在國內市場兼顧銷售其固有產品,實則是地下保單的“陽光化”,屬于觸及監管底線的“擦邊球”。國內監管只能看到國內公司的情況,對相應的服務類型的國外保險公司的牌照、資本金、償付能力等基本信息都沒有掌握。
國內相關法規只有保監會于2006年8月發布的《健康保險管理辦法》,該《辦法》第十條第二款指出,保險公司與醫療服務機構和健康管理服務機構之間的合作,不得損害被保險人的合法權益。
“高端醫療保險仍屬小眾產品,目前其還未關注到這個業務領域,對于這一市場的具體情況還須更多調研才能掌握。”北京保險行業協會、保險學會意健險部副主任的這一說法,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界以至監管層在此處的空白。
上述健康險公司高管認為,游離在監管之外的這些國外險企和機構,對國內市場的相關方利益,實際都埋下了隱患。
“對于客戶來講,如果國內公司、國外公司、有時候還有TPA(Third Party Administrator,第三方管理機構)出問題了,客戶應該找誰呢?只能找國內的保險公司,因為保單是跟國內公司簽的,但很多客戶也許都不知道國內公司的存在。”
與國外險企合作推出的高端醫療保險產品,實際上都是把國外公司的產品內化到國內公司的保單里去,再通過一定比例(如80%)分保出去。“站在國內保險公司的角度,一旦合作的國外保險公司認為中國的業務看不到盈利希望,決定取消中國業務撤離時,國內公司怎么辦?對客戶的后續服務誰負責提供?這都很無奈。”
也有部分國外公司在中國有注冊機構,以該機構之名與國內險企合作,但這些機構大多是以管理服務公司的形式存在,并非保險公司,其受到的監管只停留在名義上,并不具有實質意義。
反思:國內險企專業性缺失
與國外保險服務提供商合作的國內險企,在國內市場上的合作更多的是無奈,因為高端醫療保險要求的專業能力及魄力對國內公司來講,都是挑戰。
“高端醫療保險產品本身很復雜,不但要求能對基礎數據進行專業管理,還要求有豐富健康管理經驗的雙語專業隊伍,國內險企的這些方面都是短板。而且,此類保險是純服務型的消費型產品,第一年如果服務不好,第二年客戶很難續保,這對國內險企來說,也是考驗。”上述代理公司總經理稱。
高端醫療保險的核心在于醫療網絡和服務,而國內市場更多的需求將來自本土的中高端人群,因而國內的醫療網絡(尤其是三甲醫院)的搭建就極為重要,已經有健康險公司自行開發產品、自行建立直付醫療網絡,要把“高端醫療保險的核心掌握在自己手里”。
“雖然自建醫療網絡成本較高,但一旦網絡建立起來后來者就很難超越,服務和網絡就能成為自己在未來競爭中的一大優勢。”該健康險公司北京分公司總經理稱,直接跟醫院簽署合作協議,也能盡力防止反應速度和服務效率打折,對樹立險企自身品牌更有利。
事實上,高端醫療保險的后續服務完全依賴國外合作險企,對國內險企并非長遠之策。一則,國外險企在國內市場并無醫療網絡優勢,畢竟考慮到品牌因素,國內醫療機構更愿意與國內險企合作;二者,通過第三方為客戶提供服務,反應速度和服務效率都會打折,且客戶越多,對第三方品牌的宣傳度就越高,不利險企樹立自身品牌;再者,國外險企朝思暮想著申請中國健康保險牌照,雙方的合作不會是不散的筵席。
上述健康險公司高管稱,一個可行的方式是,與國外具有相關經驗的保險公司合資成立公司,通過“親密切磋”學習對方的經驗,再根據國內情況逐步建立自己的服務體系,包括核保、風控、理賠等,逐漸掌握市場規律贏得立足之地。
原文:http://finance.21cbh.com/2013/9-12/wNNTkxXzc1OTYwNg.html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