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3-10-23 09:01:30
三大離岸中心均斬獲RQFII額度,人民幣國際化仍亟待中資企業、金融機構崛起
⊙記者李丹丹○編輯孫忠
記者從央行獲悉,22日中新雙邊合作聯合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在新加坡舉行。會議達成協議,中方將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試點范圍拓展到新加坡,投資額度500億元人民幣;在條件成熟時,將試點開展人民幣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投資新加坡市場。同時,在中國和新加坡銀行間外匯市場推出人民幣對新加坡元直接交易。
截至目前,人民幣最大的三個離岸市場香港、倫敦、新加坡均已獲得數額可觀的RQFII額度,在擴大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同時,人民幣的回流體系也更為健全,這對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亦有裨益。
但是分析人士指出,僅僅發展離岸市場、健全人民幣的回流機制,對于人民幣國際化來說是遠遠不夠的。貨幣的最主要功能是交易媒介,而當前人民幣用于全球貿易、金融交易的比例依舊很低,“可以說人民幣國際化還缺一條腿”,如何提高中資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市場參與度,以及提高其在交易時使用人民幣的話語權,這些問題亟需解決。
人民幣回流體系逐步健全
此次中新雙方達成協議,中方將RQFII試點范圍拓展到新加坡,投資額度500億元人民幣;在條件成熟時,將試點開展人民幣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投資新加坡市場。
人民幣最大的三個離岸中心——香港、倫敦、新加坡已經先后獲得RQFII額度,人民幣的回流體系基本健全。其中,倫敦獲得的額度為800億元人民幣,新加坡獲得的額度為500億元人民幣,可用于投資中國內地的股票、債券和貨幣市場。
作為人民幣回流的主要方式之一,RQFII對于優化人民幣回流機制、豐富境外人民幣投資產品、促進人民幣離岸業務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截至9月底,共有42家機構獲批1343億元RQFII額度。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潘英麗日前撰文指出,香港、新加坡和倫敦等國際金融中心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通過開發更多人民幣計價的金融資產、金融負債和金融衍生品,提高人民幣第三方使用的便利性和流動性,為人民幣發揮國際交易周轉貨幣的網絡形成奠定市場基礎。
此次會議同時指出,中國和新加坡兩國銀行間外匯市場推出人民幣對新加坡元直接交易;中方支持蘇州工業園和天津生態城開展與新加坡之間的跨境人民幣創新業務。
分析人士表示,開展人民幣對新加坡元直接交易,有利于形成人民幣對新加坡元直接匯率,降低經濟主體匯兌成本,促進人民幣與新加坡元在雙邊貿易和投資中的使用,有利于加強兩國金融合作,支持中新之間不斷發展的經濟金融關系。
人民幣國際化的下一步
10月以來,倫敦、新加坡先后獲得RQFII額度,以及人民幣對英鎊、新加坡元開始直接交易,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步驟密集,這被部分人士看作是人民幣國際化加快步伐的大動作。
國際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指出,這些舉措對于人民幣國際化無疑有正面影響,但是“促進作用并不大,效果有限。”
他指出,追溯離岸市場的發展歷史,離岸市場的建立和發展只是有利于擴大既有國際貨幣的國際化程度,很難找到哪個國別貨幣是靠離岸市場成為國際貨幣的。
雖然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的接受度、流通量增速明顯,但是整體看來,人民幣用于全球貿易、金融交易的比例依舊很低。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中國的外貿總額中約有13%的比重是以人民幣結算。
趙慶明表示,貨幣最主要功能是交易媒介,然而海外人民幣市場很小,“人民幣現在缺乏在海外市場之間的流通,可以說人民幣國際化缺了一條腿。”
潘英麗日前撰文指出,目前,除香港之外的倫敦與新加坡也都競相創設離岸人民幣市場,預示著有利于人民幣崛起的國際市場力量正在形成。但是,在國際貿易和投資中用何種貨幣計價,中資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話語權卻十分低下。因此,加快內部的體制改革,提高中資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與國際參與度是我國政府把握重大戰略機遇所需要加快推進的。
她建議,政府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需要順應企業貨幣選擇的內在需求,從把握創造國內企業進口原材料人民幣計價的戰略機遇,以推動企業出口的人民幣計價。同時也需要把握或營造新興市場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政府及企業籌集人民幣計價資金的條件,以促進他們對人民幣計價資產的需求。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