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4-02-12 01:11:29
溫州金改試點工作即將兩年,官方給出的答案是取得階段性成果。但從企業反應來看差距較大。
每經編輯 譚浩俊
◎譚浩俊
溫州金改試點工作即將兩年,雖然官方給出的答案是取得階段性成果。但從企業反應來看,卻有較大差距。有悲觀者認為,溫州金改必然失敗。
現在就認為溫州金改會失敗,有點草率。那么,“階段性成果”的表述,是否預示著溫州金改一定能取得成功呢?顯然,也缺乏底氣。
衡量溫州金改成功與否的關鍵,還是要看企業的反應及評價,看改革有沒有惠及企業和民眾,有沒有將影響經濟發展、企業經營的資金問題解決好。
顯然,溫州金改,在政府與企業之間,評價相差很大。按照溫州市金融改革辦公室提供的數據,在直接融資方面,溫州市2013年新增直接融資規模153億元,同比增長59.4%,再創歷史新高。在推動企業股改方面,過去的34年間,溫州僅有股份有限公司123家,而2013年共完成股改企業133家,其中有限轉股份106家,完成區域性股權交易平臺掛牌28家。
從官方提供的數據來看,溫州金改的成效非常明顯。153億元的新增直接融資,對溫州企業的發展是相當有利的。正常情況下,溫州企業的資金狀況應當得到較大改觀,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也要有明顯改善。
問題在于,從媒體對溫州企業家的采訪來看,卻與數據反映的情況截然不同。相當一部分企業家認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沒有解決,甚至融資更困難了。所謂金改,只是搭了一個框架,并沒有落地生根。特別是中小企業,在企業間聯保、互保的問題爆發后,銀行對企業貸款的門檻更高了,企業獲得貸款的空間也更小了。而對于規模較小、資產較少的中小企業來說,要想進行直接融資,也幾無可能。
這就帶來一種可能,那就是金改以來,在各項改革政策沒有完全落地,很多改革措施還在醞釀之中的情況下,溫州的融資環境正在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一方面,原本就信用較好、生產經營狀況較好的企業,融資環境更好了,無論是直接融資還是間接融資的條件也更好了;另一方面,其他企業的融資環境更加惡化了,融資的難度也更大了。特別是中小企業,仍然只能借助于地下金融組織。甚至地下金融組織也因為種種原因,給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的難度也更大、代價也更高了。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上世紀80年代,溫州就有30多家城市信用社,也就是小型民營和集體銀行的前身。但是,金改以來,溫州的民營銀行似乎并沒有如預料的那樣應運而生。很多民營企業家,似乎并不想吃這只螃蟹,也不想當這樣的領頭羊。原因可能有兩個方面。一是闖勁沒有了,敢試敢闖的精神弱化了;二是地下金融的獲利空間更大,寧可通過地下金融獲利,也不愿受政策的約束。
不管是哪方面的原因,對金改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這也意味著,溫州的金改,仍在迷茫中摸索,在迷茫中尋找突破口。而相關的政策規定,則與現實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很難對實際工作產生積極影響。
如果溫州金改一直這樣在空中飄蕩,而不落地生根、落地開花、落地結果,那么,試點的意義何在呢?中國金融改革到底從哪里入手呢?要知道,從最高決策層面來看,能夠放開貸款利率管制,已經算是邁出了非常大的步伐。何時放開存款利率管制,何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利率市場化,很大程度上,要看金改試點的結果,看溫州金改能否達到預期目標。不然,存款利率放開、利率市場化改革推開以后到底會出現怎樣的問題,實在沒有把握,也很難控制。
問題是,敢試敢闖的溫州人,如今卻明顯缺乏過去那樣的闖勁和精神了,以至于浙江省省長已經兩次明確要求溫州膽子更大一些,力度再大一點,要求溫州從金融改革入手提升產業競爭的優勢。
省長的要求,一方面可以理解為對溫州金融改革的重視,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對溫州金改的不夠滿意。如何理解,如何推進,應當成為溫州人思考的目標和方向。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已經成立,這預示著將改革向縱深推進,已如箭在弦。溫州金改已近兩年,理應作出更好表率,提供更多經驗。如果頂層設計方案都出臺了,溫州金改仍然沒有落地生根,就被動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