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記者在路上

每經網首頁 > 記者在路上 > 正文

如果用罰超生的力度去治污

每經網 2014-03-07 11:45:18

每經編輯|趙春燕    

文/趙春燕 發自北京

罰超生和治污,雖然兩者并無必然聯系,但卻發人深思。

日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董事長王小康的舉例將兩者關聯了起來:某省對超生家庭罰款80萬,可對企業違法排污,罰款不到8萬。王小康感慨:“這叫保護性罰款!不僅沒有任何處罰的作用,反而是在引導。”

一則看似玩笑的對比,80萬和8萬的差距反映出來的確實是很嚴肅的問題,也即我們可以重腕治理超生,但是對環境污染有巨大危害的企業排污卻輕輕一罰了事。網友驚呼,如果早像罰超生一樣罰污染,環境會淪落至此嗎?甚至呼吁,治污更該成“國策”,執法不能撿軟柿子捏,不能被利益收買和干擾。

近兩年來,霧霾頻發,環境污染問題更讓公眾日益清醒,但是針對于污染的治理或者說處罰卻鮮見重腕。而針對于超生的處罰,公眾確實對于其力度之大深有感觸,在某些農村,超生幾乎成了談虎色變的話題。

但是同樣與國家長遠利益有關,罰超生和罰排污幾乎是兩重天。

近幾年,筆者在一些環保排污事件的采訪中,對于相關部門針對污染治理的無力深有感觸。某大型央企投資30億的項目未批先上馬,但一個業內資深的鋼鐵分析師則用無奈外帶調侃的語氣向記者感慨,“業內通行的做法就是先上車后補票。”言外之意,大家都這么做?還有什么追究的意義。另一次采訪中,長期關注電力公司環保問題的業內人士更是表示,電力行業未批先建等環保違規問題也不少見,但是一方面項目牽扯利益糾葛太多,另一方面因為違規成本太低,多數企業在交了罰款之后被放行,而且罰款數額通常不高。

北京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亦曾告訴筆者,目前企業違法成本較低,對個別企業而言,交罰款比治污來得更合算,利益的驅動可能誘使企業做出在環保責任方面執行不力的行為。

污染治理何時能有重腕?民眾在盼望。筆者了解到,在這次全國兩會中,治污問題再次被提及,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將治理污染提高到和反貧困斗爭同樣的高度,他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開幕會上表示,“我們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

在這份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措辭堅定地說:“必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下決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務。”這里的硬措施,當然不僅僅包括重罰,還包括相關的法律法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亚洲免费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欧美日韩 | 日韩激情视频激情国产 | 亚洲一区在线官网观看 | 亚洲色影在线网站 | 亚洲欧美五码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