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4 01:13:30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董華 發自深圳
每經記者 董華 發自深圳
期盼多年之后,私募基金終于拿到了“出生證”,從此有了合法地位。
3月17日,首批50家私募基金獲得牌照,其中有33家是證券類私募。然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翻閱這33家私募名單發現,王亞偉、徐翔、羅偉廣等一些在資本市場叱咤風云的大佬領導的私募竟無一現身其中。因此,這份大佬缺席的名單備受質疑。
盡管如此,對于私募界而言,加入監管無疑具有重大意義,他們終于可以名正言順地站出來和公募一決高下。
不過,業界也存在一些擔憂:加入監管之后,私募會不會不再像以前那樣自由,從此要“戴著鐐銬跳舞”?
獲得全市場投資標的/
3月17日,第一批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見面會在北京舉行,首批50家私募基金獲得牌照,成為可以從事私募證券投資、股權投資、創業投資等私募基金投資業務的金融機構。這也是2013年6月新《基金法》正式實施后,首批具有獨立法律意義的50家機構私募基金。
首批獲得私募牌照的翼虎投資總經理余定恒表示,“公司已經運行8年了,出生8年了才拿到‘出生證’。這是在金融市場領域長期存在的確認?!?/p>
2013年6月1日起實行的新《基金法》第九十條規定,擔任非公開募集基金的基金管理人,應當按照規定向基金行業協會履行登記手續,報送基本情況;九十一條規定,未經登記,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使用 “基金”或者“基金管理”字樣或者近似名稱進行證券投資活動。
今年2月7日,《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和基金備案辦法(試行)》正式對外公布實施,私募行業被納入監管范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獲得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公示的私募機構可以直接作為基金管理人發行私募基金,無需借助其他金融機構的通道。而首批名單的誕生,也是對《辦法》精神的延伸和傳達。
余定恒表示,有了這個牌照,私募行業將出現重大變化,且這種變化是長期的、深遠的。
“我認為主要是在金融創新上有一定幫助,拿到牌照的私募開展一些創新業務會有很大便利性?!庇喽ê惚硎?,新業務做創新,傳統業務做業績,因此對傳統業務的影響不會很大。
針對創新業務,曾昭雄也表示,允許私募自己發行產品,意味著私募可以自由設計產品。此前私募的產品都是和信托公司共同設計的,未來私募在產品設計上擁有了自主權。而在發行產品方面,未來私募產品的發行方式主要還是代銷,以前合作得好的渠道未來會繼續合作,沒有很好合作渠道的私募可能會慢慢地自己去銷售。
“后臺的東西大多還是會選擇外包出去?!比A南一位私募人士表示,所以通道費用到底能不能省下來,主要還是看各私募自身的想法,省通道費并不是最主要的。
該私募人士認為,加入監管后,私募自主發行產品帶來的最大改變是投資范圍的拓寬,以前借助信托的通道,充當的是投資顧問角色,如今打開了投資策略的枷鎖,投資范圍可得到極大擴充,除了現有的一、二級市場,未來私募還可將股指期貨、商品期貨、融資融券、定向增發等全市場投資標的納入到日常投資工具的范疇,另外股權投資、股權并購、大宗商品、藝術品等另類投資標的也可能會進入私募的可投資范圍。
大佬紛紛缺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詳細研究這50家私募基金發現,其中有33家證券類私募和17家股權類私募。33家證券類私募中,有一些業績穩定的老牌私募,如上海重陽、東方港灣等,但也有天生橋、鼎薩等成立不久的私募入選。不過,由原公募基金“一哥”王亞偉創辦的千合資本、私募基金“一哥”徐翔創辦的澤熙投資等一些著名私募并沒有現身首批名單。
“牌照并不是稀缺資源,就是一個行政管理,這些牌照都是按照申報的先后順序來發的,報名早的就先發了?!比A南某私募人士表示。
這意味著申報的時間早晚成為能否獲得首批資格的決定因素,但有人并不認同這一說法。
明曜投資董事長曾昭雄認為,第一批名單還是很慎重的,不是只要上報了材料就能獲得資格。“我們2月8日申報的,就是準備了一些材料遞交上去,中間也沒做什么,2月17日協會就通知我們去開會。”
“我相信行業要發展,最后肯定要被監管,就上報了,也沒想過一定會被首批批準。大部分私募都報名了,但協會也有專門的班子來評估,看規模,看核心人員資歷,看以前的經歷有沒有沒有觸犯過法律法規等等?!痹研郾硎尽?/p>
眾多私募人士認為,以后所有公司都要納入管理,通過獨立法律主體的認定之后,私募將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記者了解到,鄭曉軍領導的長金投資、羅偉廣領導的新價值、常士杉領導的世通資產等都在積極準備申報登記。
也有一部分私募仍在觀望。龍騰資產董事長吳險峰表示,“這個主要是制度層面的事情,如果未來強制大家必須有牌照,那我們也會去登記。目前是可登記也可不登記,我們暫時不考慮登記?!?/p>
相關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國僅“陽光化”性質(借道信托或券商)的私募基金,管理資金規模已達3017億元,如果再加上諸多“地下”性質(不借用通道)的私募基金,私募行業管理資金總規模保守估計應超過萬億元。
不管怎樣,有官方牌照只是提升了私募行業的規范化,一家私募能否獲得投資者和市場的認可,最重要的還是其投資管理能力。
業內擔憂監管從嚴/
說到監管,一些私募還是心存擔憂的,主要是怕未來監管層會以公募的標準來要求私募。
華南某私募人士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加入監管的好處顯而易見,伴隨著私募走上合法化道路,品牌效應也會顯現,不再非要借道信托、銀行等第三方渠道發產品,和第三方渠道的關系將逐漸變成松散型的合作。“但是加入監管之后,如果按照公募的那套辦法來管理私募,私募就會比較受限。私募的運作,大家的盈利模式都已經形成了一定風格,尤其是投資方式,比如看好的品種,當天就可以買賣交易。這在公募這邊是不可想象的。”
眾所周知。私募向來以“打游擊”著稱,主要服務對象是大資金、大客戶,一般也不會受到投資額度的限制,不像公募那樣受到股票、債券等投資比例的限制。
“后續肯定會發一個私募的監管辦法,關于產品募集、清算等。”曾昭雄認為。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曾在媒體上表示,非公募基金往往投資范圍小,社會影響面窄,運作方式靈活,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實行像公募基金那樣嚴格的管制和監管。對非公募基金應該側重建章立制,基金具體投資業務運作主要依靠基金合同和基金參與者自主約定,以自律為主。
“不過,這種自律行為,在法律法規的規范內,也會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限制?!币晃凰侥既耸勘硎荆珡母旧现v,對私募的監管應該和公募還是有區別的,監管思路也應該充分考慮非公開募集基金的自身特點和發展需要,主要著眼于系統性風險的防范,而不應該限制其自由發揮。
“加入監管,到底是有利,還是不利,現在不好說,只能走一步看一步。目前來看,只是做一個備案。”深圳天生橋資產管理公司執行董事夏春表示。
公私競爭加劇/
就私募可以自主發行產品,對公募來說又多了一個競爭對手。從這個角度上來講,私募對公募絕對是有沖擊的。
以前公募都是在政策的保護中生存,如今隨著大金融時代到來,公募正在艱難地轉型。而一直以追求相對收益為主要目標的公募,和追求絕對收益的私募之間,看來將不可避免地開打一場硬仗。
金中和投資執行總監曾軍此前在媒體上表示,對于私募來說,獲得公募牌照后,有利于消除歧視,私募作為與公募平等的資產管理機構,可以獲得央企、國企和主流金融機構的認同。
不過一位私募人士對記者表示,公募和私募服務的對象有很大差異,公募服務的主要是大眾,而私募的起點高,服務對象相對比較集中。二者之間的競爭主要在專戶這塊,因為服務對象方面公募與私募類似。不過,專戶也只是公募基金非公募業務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公募的主力產品。
歸根結底,收益是第一。無論公募還是私募,不斷提高自身投研能力,才是制勝的法寶。整體來看,私募長期致力于絕對收益,在收益能力上是絕對領先于公募,而公募在專戶上經過多年的積累,也做出了一些成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