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7 00:46:00
每經記者 張威 發自北京
中信集團整體上市即將落定。
昨日(3月26日)晚間,中信泰富有限公司(00267,HK)在港交所發布《內幕消息和恢復買賣暨關于中國中信股份有限公司100%已發行股份的轉讓框架協議公告》(以下簡稱《公告》)稱,正在與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和北京中信企業管理有限公司(中信企業管理與中信集團,以下合稱賣方),協商有關自賣方處收購中國中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股份)100%已發行股份(目標股份),該潛在收購有待相關各方的進一步協商。
收購完成后,包含中信集團絕大部分凈資產以及股東權益高達2250億元人民幣的中信股份將注入中信泰富,實現在港整體上市。但對于之前媒體傳言的“中信集團將把總部遷至香港”的說法,公告并無披露,《每日經濟新聞》也未獲得中信集團官方渠道的證實。
已簽訂框架協議/
《公告》顯示,中信股份是中信泰富的控股股東,截至公告刊發日,通過其境外附屬公司間接持有中信泰富20.99億股股份,占中信泰富已發行股份數目的57.51%。中信集團持有中信股份全部已發行股本的99.9%,中信企業管理持有中信股份全部已發行股本的0.1%。中信企業管理是中信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在潛在收購完成前,中信股份下屬持有中信泰富股份的境外全資附屬公司會將其持有的中信泰富股份轉移至中信集團的一家或多家境外全資附屬公司持有。
《公告》稱,中信泰富于3月26日與賣方就潛在收購簽訂了框架協議。根據該協議,各方同意以誠信善意原則協商,并盡合理的努力,確定目標股份的轉讓對價總額和形式。
根據相關法規要求,轉讓對價應不低于財政部核準的由獨立評估師評定的截至2013年12月31日目標股份的評估價值。收購條款按各方同意的最終轉讓協議為準。中信泰富同時表示,各方也有可能不會簽署目標股份的最終轉讓協議。
根據《公告》,轉讓對價預計將包含現金和中信泰富發行的新股(代價股份),代價股份擬按照每股港幣13.48元的發行價格發行并分配。這一發行價格,較中信泰富公告日期前最后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每股12.66港元)溢價約6.48%;較截至最后交易日(包括該日)止10個連續交易日的平均收盤價 (每股約11.74港元)溢價約14.83%。
分析師:混合所有制的一次實驗/
2011年,中國中信集團公司宣布完成整體重組改制,成為國有獨資公司并更名為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1837億元。同時,中信集團以現有絕大部分經營性凈資產作為出資,聯合下屬全資子公司北京中信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中國中信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1280億元,其中,中國中信集團持股99.9%,中企管理持股0.10%,當時便有業內人士認為,中信股份有限公司就是為中信集團整體上市而設立的。
業內人士表示,中信集團是國有獨資,并不是股份制,無法上市,它的上市主體是中信股份,如果本次與中信泰富的交易完成,也意味著中信集團將整體上市。
中信泰富公告稱,董事會認為潛在收購完成后,中信泰富擴大后的股本,拓寬的經營范圍和更強的管理能力將增強中信泰富的實力。中信泰富優化后的信用記錄將會提高其融資靈活性,使其得以為各項業務融資。
對于中信集團總部是否整體搬遷至香港,公告并未披露。當日稍早時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聯系中信方面人士,亦未獲證實。中信泰富方面表示,此項收購及前述股權轉移需經有關第三方及監管部門同意。
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中信股份及其附屬公司(不包括中信泰富)未經審計的匯總歸屬于中信股份之股東的股東權益約為人民幣2250億元,2013年度,中信股份及其附屬公司(不包括中信泰富)未經審計的歸屬于中信股份股東的凈利潤約為人民幣340億元。
對于上述交易,銀河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孫建波表示,這應該是國有企業改革的一種重要形式。中信集團通過中信泰富在港上市,本質上是一種交叉持股,是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的一次實驗,將戰場延伸到香港市場,推動了金融企業的國際化。
在孫建波看來,這一上市方式和過去引進外資戰略股東不一樣,一方面是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國有資本效率,另一方面通過香港市場讓金融業升級。過去只是簡單引入外資戰略股東,與國際化距離很遠。中信集團未來重要管理職能可能放在香港,加強更多國際化交流,未來股權和管理進一步國際化,“總部是否搬到香港并不重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