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31 01:07:05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宋雙
每經記者 宋雙
從2012年百億規模的驚艷亮相,到如今零發行的無人問津,風光一時的短期理財債券基金,正在快速走向落寞。
引起《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的,是今年以來基金公司陸續發布的短期理財基金轉型公告,其中有些基金調整了運作周期,有些則打算直接轉型為貨幣基金。
此類基金發行市場更顯蕭條。記者查閱今年新基金審批進度表發現,2014年僅2家基金公司上報短期理財債券基金,而2013年上報的4只仍未獲批。也就是說,今年以來短期理財債券基金正處于零獲批、零成立的尷尬時期。
3只基金無奈轉型/
1月28日,鵬華基金公司啟動了對于旗下短期理財債券基金鵬華理財21天轉型的投票。3月18日,持有人表決完成,該基金正式更名為“鵬華月月發”,運作周期從21天改為1個月。這也是鵬華旗下唯一一只短期理財債券基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鵬華理財21天2012年底首募規模為20.9億元,2013年規模一路暴降,年底僅剩1034.7萬元,且100%為個人投資者所持有。
鵬華基金在公告中直言不諱地表示,由于鵬華理財21天規模長期徘徊于清盤底線,風險收益特征已經不能充分切合投資者需求,過小的資產規模將持續導致短期資產規模變動,極大地影響投資組合表現,轉型有利于保護持有人的利益。
無獨有偶。2月18日,光大保德信召集持有人投票,主題是關于光大保德信添天盈季度理財債券基金轉型為月度理財債券基金。3月20日,光大保德信公告,添天盈以100%的投票率完成轉型,運作周期從3個月改為1個月。相比之下,光大保德信在短期理財債券基金方面發力較猛,目前旗下共有3只短期理財債券基金,且都分為A、B兩類。
光大保德信將添天盈運作周期更改為1個月的理由是,由于利率曲線的不斷平坦化,產品的3個月封閉期已經無法為投資者帶來有效的流動性溢價,而一個月SHIBOR是目前最重要的市場利率指標。
記者注意到,光大保德信添天盈在轉型之前同樣遭遇了規模危機。其首募規模為20.52億元,截至2013年底僅剩下0.56億元。
不過,上述兩只產品僅調整了運作周期,產品屬性并未發生改變,相比之下,萬家14天理財債券基金就坎坷多了。3月10日,萬家基金公司公告稱,擬將萬家14天理財債券基金轉型為萬家日日薪貨幣基金,從短期理財債券基金轉型為貨幣市場基金。
乘著短期理財產品火爆的東風,萬家基金于2013年1月15日成立了旗下首只,也是唯一一只短期理財產品萬家14天理財債券基金。在官方網站上,萬家基金將萬家14天理財與萬家貨幣A/B/R一起歸類為“現金理財工具”。但從運營成本上看,萬家14天理財的管理費計提比例為0.27%,低于萬家貨幣A/B的0.33%,基金銷售服務費比例則高達0.33%,高于萬家貨幣A類的0.25%和B類的0.01%。尤其是在萬家14天理財規模不斷縮水的情況下,其運營成本問題顯得更加突出。
萬家基金在公告中稱,萬家14天理財雖然是短期理財債券基金,但本質上屬于貨幣市場基金范疇,其估值方法和貨幣基金一樣采用攤余成本法,在轉型成貨幣市場基金后,其投資工具范圍及投資比例并無實質變化,基金經理將會適時調整投資組合的平均剩余期限,不存在技術操作上的障礙。
從規模上看,萬家14天理財成立以來規模縮水更加嚴重。其在募集期間獲得18200戶認購,首募規模高達75.34億元,然而截至去年底,規模僅剩下1.07億元。
今年以來零發行/
目前共有25家基金公司成立了115只短期理財債券基金(A、B份額分別統計,下同)。根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首吃螃蟹的匯添富旗下最多,共有12只,運作周期涵蓋7天、14天、21天、28天、30天、60天;中銀旗下共有10只,華安、建信旗下各有8只,光大保德信、工銀瑞信、華夏、南方、易方達旗下各6只。
不難看出,銀行系基金公司和大型基金公司是熱衷于短期理財債券基金的大戶。2012年5月首批亮相的匯添富理財30天、華安月月鑫、華安季季鑫合計募得481.9億份,曾經風光一時,賺足了市場眼球。
現有的115只短期理財債券基金中,共有69只成立于2012年,28只成立于2013上半年。也就是說,2013年下半年僅成立了10只。而2014年一季度以來,短期理財債券基金更是零成立,基金公司上報的該類產品無一獲批。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2013年、2014年基金募集申請核準進度公示表發現,2013年上報且仍未獲批的有華泰柏瑞月月得息、德邦理財45天、工銀瑞信30天理財、易方達季季利;而天弘季加利和廣發季季利則是近期才上報,審核程序剛剛啟動。
滬上某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告訴記者,一個階段的市場環境對應一個階段的產品,短期理財債券基金從當初的一窩蜂到如今的冷冷清清,這是基金公司順應不同階段形勢的結果。
不過,在2012年短期理財債券基金興起之初,便有業內資深人士向記者表示,這種產品投資收益不如債券基金,流動性又不如貨幣基金,有點像“雞肋”。
基金公司發行短期理財債券基金,本意是想從銀行分一杯羹。2011年底,銀監會多次強調嚴禁通過發行短期理財產品變相高息攬儲、規避監管要求、進行監管套利,并特別強調了對于期限在1個月以內理財產品的監管。于是,基金公司抓住銀行超短期理財產品被叫停的時機,開發公募系短期理財產品,以“補缺”的姿態亮相,且放低投資門檻,使其更具吸引力。
但銀行系超短期理財產品很快便恢復發行,且銀行滾動型理財產品并未受到叫停影響,公募系該類產品很快遭遇無缺可補的尷尬。
相比之下,公募系短期理財產品的投資范圍也窄于銀行。前者一般包括現金、通知存款、一年以內(含一年)的銀行定期存款和大額存單、剩余期限 (或回售期限)在397天以內(含397天)的債券等;而后者涉及債券、票據、信貸信托計劃等,整體操作空間很大,而且由于銀行信貸及票據資產資源豐富,因此多數銀行理財產品都可提供一個較有競爭力的預期收益率。
因此,規模危機并不限于上述被迫轉型的3只基金,而是當前短期理財債券基金面臨的普遍尷尬。
Wind統計數據顯示,目前115只短期理財債券基金規模合計1444.86億元,其中規模保持在百億元以上的僅4只,即工銀瑞信7天理財A、中銀理財30天B、中銀理財21天B和中銀理財14天B,有77只基金規模不足5億元,其中更有43只規模不足1億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