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1 00:56:34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威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張威 發自北京
商業銀行距離優先股發行再近一步。在證監會發布《優先股試點管理辦法》后不足一個月,銀監會、證監會于上周五(4月18日),聯合發布《關于商業銀行發行優先股補充一級資本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 《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商業銀行補充發行優先股補充一級資本的監管要求和路線圖。
一位接近農業銀行的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正在做發行優先股方面的申請工作。某證券公司銀行業分析師向記者表示,從目前商業銀行資本來看,發展比較快的銀行都需要發行優先股補充資本,但據她了解,相關細則并未下發,受限于細則,商業銀行優先股上半年恐難落地。
有權取消優先股股息支付
早在2013年11月末,國務院便決定開展優先股試點,并發布了《關于開展優先股試點的指導意見》。正如此前市場預計,優先股試點方案將首先落戶銀行股,商業銀行一級資本補充渠道也進一步拓寬。
上周五發布的 《指導意見》表示,商業銀行應在發行合約中明確有權取消優先股的股息支付且不構成違約事件;未向優先股股東足額派發的股息不累積到下一計息年度。但是,要求商業銀行在行使上述權利時應充分考慮優先股股東的權益,并在付息日前至少十個工作日通知投資者。
《指導意見》此次還明確,商業銀行不得發行附有回售條款的優先股;商業銀行應根據《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和《優先股試點管理辦法》等規定,設置將優先股強制轉換為普通股的條款,即當觸發事件發生時,商業銀行按合約約定將優先股轉換為普通股。但商業銀行發行包含強制轉換為普通股條款的優先股,應采取非公開方式發行。
不過,《指導意見》對優先股強制轉換為普通股的轉換價格和轉換數量的確定方式并未提及,而是由發行人和投資者在發行合約中約定。要求商業銀行披露定期報告時,應專門披露優先股強制轉換情況。
銀監會表示,開展優先股試點,有利于進一步深化企業股份制改革,為發行人提供靈活的直接融資工具,優化企業財務結構,推動企業兼并重組;有利于豐富證券品種,為投資者提供多元化的投資渠道,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資本市場穩定發展。
多數銀行有發行需求
2012年6月7日,銀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 (試行)》將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對大型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為11.5%,對中小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為10.5%。并要求商業銀行在2018年底前達到規定的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
同年12月,銀監會再發布《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過渡期安排相關事項的通知,對商業銀行資本達標設立一個過渡期。在過渡期內,逐步引入儲備資本要求(2.5%),商業銀行應達到分年度資本充足率要求;期間,如需計提逆周期資本或監管部門對單家銀行提出第二支柱資本要求,將同時明確達標時限,商業銀行應在規定時限內達標。
此前,有市場聲音表示,農業銀行方面的優先股發行準備早在2013年9月便已經開始籌劃。昨日(4月20日),一位接近農業銀行的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農業銀行是有發行優先股的計劃,正在做這方面的申請工作,爭取申請成為第一批發行優先股的銀行。
“現在很多銀行都面臨資本充足率的問題,發展比較快的銀行都有發優先股的需求,原來靠發次級債補充,但次級債按附屬資本計算。后來,銀監會要求核心資本充足率必須達到一個要求,就通過發優先股的方式補充核心資本。”上述人士表示。
上述證券公司分析師表示,因為股市現在不被看好,股權融資不太可能,很多銀行必然要走發優先股這條路,來補充一級資本。“二級資本,在特殊時期也可以轉股、減記,但只能補充二級資本,一級資本則可以通過優先股補充,所以銀行大量發行優先股是毋庸置疑的。”
上述分析師表示,現在各家銀行都在做準備,到底方案能否通過最終還要看細則,要細則出來后優先股發行才會真的出來,而且投行也會根據細則制定方案。細則目前都還沒有出來,優先股上半年很難落實發行。
浦發銀行副行長穆矢表示,有了《指導意見》,說明商業銀行從規章制度上可以申請發行優先股了。銀行多了一個資本補充工具,并不是說銀行發行優先股越多越好,銀行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實際需求考慮,每個銀行都有自己的資本規劃,資本規劃決定銀行業務,銀行要根據業務結構、金融服務、客戶等標準,參考監管的資本要求,決定優先股發行的發行數量。保證需求的資本可以支撐業務的發展。“優先股對于銀行資本補充和業務支持是一個好事,可以考慮選擇,但每個銀行能否發行,還要按照規定向監管部門申請。”
上述證券公司分析師表示,優先股發行的量都比較大,肯定是機構購買,不太可能是個人買,所以是否公開對銀行沒有影響。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