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8 00:23:10
5月26日,中國建筑(601668,SH)發布非公開發行優先股預案,成為繼廣匯能源、浦發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康美藥業之后第六家披露優先股發行預案的A股上市公司,也是建筑類上市公司中第一個嘗鮮者。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杰 馬玥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王杰 馬玥 發自北京
5月26日,中國建筑(601668,SH)發布非公開發行優先股預案,成為繼廣匯能源、浦發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康美藥業之后第六家披露優先股發行預案的A股上市公司,也是建筑類上市公司中第一個嘗鮮者。
公告顯示,中國建筑擬發行不超過3億股優先股,募資總額不超過30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建筑此次采取了附單次調息安排的固定股息率,即第1~5個計息年度優先股的票面股息率通過詢價或其他方式確定并保持不變,第六個計息年度開始,如果公司不行使全部贖回權,每股股息則在此基礎上增加兩個百分點——這給了投資者5年后公司很可能贖回的信號。
“此次中國建筑擬發行的優先股更類似于債券,像是5年期債券,每股面值100元,3億股共融資300億元,定期返還股息,第5年期滿以后,第6年后可以跳息,購買者也可以選擇贖回,或者公司有自主選擇權。”一位長期研究中國建筑的券商分析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外界關注的是,中國建筑負債率高達近80%,但這在部分央企和同類上市公司中僅處于中等水平,其率先發行優先股,是否會引發跟風?
更像是舉債行為/
5月26日,中國建筑發布非公開發行優先股預案,成為第六家披露優先股發行預案的A股上市公司,同時也是國務院國資委中央企業中第一家披露優先股預案的企業。
公告顯示,公司擬發行優先股總數不超過3億股,募資總額不超過300億元,其中48.3億元用于基礎設施及其他投資項目,176.7億元用于補充境內外重大工程承包項目營運資金,75億元用于補充一般流動資金。發行對象為不超過200名符合《優先股試點管理辦法》和其他法律法規規定的合格投資者,并不向公司原股東優先配售。
“如果到期全部贖回的話,那么,(中國建筑此次擬發行的優先股)就像債券,只是債券最終發行人是要支付本息的,而中國建筑的優先股相當于做了兩種準備,為不贖回也進行了規定,那就是跳息安排——如果5年后沒有贖回,從第6年開始股息率在第1~5個計息年度股息率基礎上增加2個百分點。”獨立財經撰稿人曹中銘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
“這就向市場傳遞了一種預期,中國建筑是有強大的動力贖回優先股的,是有流動性的。”上海天強管理咨詢公司總經理祝波善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因此,這更像是一種舉債的行為,是一種融資方式的創新。”
此外,前述分析師認為,“該產品風險較低,適合于一些無風險業務型機構購買,比如保險、理財產品的機構等。”
中國建筑2013年年報顯示,2011~2013年,公司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16.33%、16.52%以及18.60%。“高凈資產收益率,低股息率,不僅發行人支付股息沒有問題,還能通過發行優先股創造更多的盈利,這一點與某些銀行發行優先股的想法有點類似。”曹中銘說道。
在公告中,中國建筑在計算發行優先股對公司財務帶來的影響時,將股息率假設為6.5%~7.5%。
公司負債率連年上升/
中國建筑融資背后是難掩的高負債率。
去年10月,申銀萬國的一份研報就指出,從2013年中報的情況來看,絕大多數上市建筑類央企的資產負債率都已經超過國資委給央企劃定的紅線,導致負債融資能力受一定影響,而隨著BT(建設-移交)、BOT(建設-經營-移交)的經營模式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建筑類公司采用,建筑公司對資金的需求越來越迫切。
此前杜邦發布報告指出,自2009年中國建筑上市以來,其資產負債率逐年攀升。數據顯示,過去五年中國建筑資產負債率,從2009年的69%攀升至2013年的79%;國資委對央企資產負債率規定為工業企業不得超過75%,非工業企業不得超過80%,中國建筑的資產負債率已經逼近國資委的監管紅線,今后企業規模擴張將受到杠桿無法繼續提升的限制。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中國建筑公告,該公司2009年~2013年的負債率年年攀升,分別為69.81%、74.03%、76.59%、78.59%、78.7%。
中國建筑此次公告中也承認,“截至2014年3月31日,本公司資產負債率78.7%,為滿足公司業務快速發展所帶來的資金需求,公司亟需拓展新的權益融資渠道。”
“建筑業企業的負債率在近兩年有上升的趨勢,由于地方政府投資模式有些變化,使其現金流沒那么好。”前述分析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因此,發行優先股后,會降低中國建筑的資產負債率,同時可獲得一筆可運營的資金。”
中國建筑發布的相關信息顯示,本次優先股發行完成后,該公司的凈資產、營運資金規模將分別提高17.5%和16.3%,同時資產負債率將下降2.9個百分點,即從78.7%下降到75.8%。
示范效應還需觀察/
中國建筑是國務院國資委中央企業中第一家披露優先股預案的企業,也是建筑業上市公司中首個嘗鮮的,公司此舉是否會起到帶頭作用?
曹中銘對記者說道,“如果其他央企能通過股權融資的話,應該不會選擇優先股,畢竟相對于增發等再融資方式,優先股的成本更高一些,而進行股權融資如定向增發等,其融資完成后上市公司可以不分紅或者低比例分紅。”
前述分析師也對此表示,“如果有企業確實經營比較差,或者只能保本、微利,以較高的成本融資是不經濟的,因此,中國建筑擬發行優先股是否能引起其他央企效仿,還是要看其他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水平,如果資產負債率不是很高的公司,沒必要發行優先股。”
不過此前《華夏時報》報道稱,近年來,央企負債率大幅攀升,一些央企的負債率已超過國資委劃定的“紅線”,甚至有些企業處在破產的邊緣。今年4月,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稱,五大發電集團的平均負債率高達84%,遠高于國資委為央企設定的警戒線。
而在建筑行業,由于行業的特殊性,資產負債率相對較高。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建筑企業負債率高企,中國中冶2013年的資產負債率為82.95%,2014年一季度為82.55%。中國鐵建2013的資產負債率為84.8%,2014年一季度為84.6%。
中國建筑方面亦表示,在建筑行業可比上市公司中,中國建筑資產負債率低于平均水平80.1%。
有分析師稱,BT業務增多、項目墊資額度大幅增加和回款周期延長對建筑企業的資金運轉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導致企業不得不以高成本融資。建企的資產負債率水平與房企相差不大,但從應收賬款和經營性現金流凈額兩項指標看,前者的回款改善力度較大,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企業資金流的緊張狀況。
睿信致成管理咨詢董事總經理薛迥文認為,建筑承包企業的負債率高是正常的,“在建筑企業攬活的過程中,除非工程的難度需要特定的技術與設備,其余更多的就是拼墊資。設備與墊資成為拿到訂單的敲門磚。所以負債率顯得比較高。”
但是他分析,例如中國建筑這類企業,本身有房地產業務,而房地產是資金密集型重資產業務,也會連帶負債率增高。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