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05 00:27:34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王雅潔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王雅潔 發自北京
聚焦地方,穩增長這三個字附帶的還有揮之不去的壓力。
“企業張口就要一千畝地,我們沒有,按照每年的土地指標,至少需要三年才能供應得了,但是企業等不了這么久”,通過江蘇省一名地方官員日前親歷的一次招商引資經歷,可以窺見地方目前發展壓力的“一斑”。
地方如何從穩增長承壓的現狀中解脫出來?調結構是否為一劑良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在6月4日專訪了上述地方員。
NBD:目前您所處地區的招商引資進展如何?有指標要求嗎?
地方官員:指標及計劃和往年一樣,分別分解到每個部門,包括二十多個鄉鎮,合計一百多個部門,每個部門平均分配到兩至三個的招商引資項目任務。
我假設一個最理想的情況,如果說到今年底,大家能把下達的任務全部完成的話,就能有400~500個左右的投資新項目上馬,投資金額超過幾百億元。當然,這種任務指標是不可能全部兌現的,能完成50%就相當不簡單了。
NBD:如果到年底沒有完成任務,會有一些處罰措施嗎?
地方官員:指標的制定,的確有高壓的成分在里面。雖然指標下得很重,任務量很大,但我認為適當出點高壓政策不是什么壞事,人都有惰性。
當然現在不像過去幾年那樣,完不成招商目標就會處罰你。最終我們會考慮實際情況,形象地說,就是無情的合同,有情地執行,畢竟有些東西不是完全能掌控的。
NBD:根據您的觀察,現在的地方招商引資環境如何?有沒有一些阻礙?
地方官員:一個招商引資任務來了后,需要很多東西配套,首先配套的就是土地,以縣一級為例,工業建設用地、商業建設用地加起來一年的指標只有300畝。
去年我們和一家大企業談,對方想做產業園,但這一個項目就要1000畝地,投資總金額能達到20億元,但是因為土地指標的限制,就遇到了一個矛盾,一方面要完成招商引資的任務,一方面又沒有這方面的土地配置。
NBD:還有哪些因素增加了招商引資的難度?
地方官員:事實上,除了土地供給,更重要的一個因素是投資環境以及環保容量的考量,因為企業落戶后要排放廢水廢氣等廢物,如果沒有地方給企業解決這個問題,企業落戶就有困難。
其次是勞動力的問題,需要考慮究竟有沒有足夠數量的,具備相應文化素養及知識水平的勞動力可用。
另外,在產業布局上,也會產生一定的規劃沖突。還有一點就是地方政府對企業的稅收政策吸引。綜合種種因素,招商引資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除去我說的地方政府層面的種種考慮,還有企業自身的調研體會、投資規劃及資金承受能力等。
NBD:從宏觀調控的角度看,如何促進您所在地方的經濟發展?
地方官員:從社會手段看,我認為可以給企業適當的扶持,一個是名義上的扶持表彰,還有經濟手段,也就是從政府現有財力當中,拿出一部分來當做基金,對有成長價值的產業及企業展開補助,甚至進行獎勵。
NBD:從產業鏈發展的角度看,下半年應如何拉動地方經濟發展?
地方官員:我們可以拉長產業鏈,我們在規劃發展時,就要兼顧高端、中端、低端等不同類型的產品,調節好不同類型產品的比例。推動產業鏈中資源循環利用,比如A企業的廢棄物形成B企業的原材料,在拉長的基礎上進一步補全產業鏈。
其次,我們還應該把產業鏈做寬,我打個比方,比如機械加工這一塊,可以生產客車配件的某一家企業為龍頭,帶動一大批和其類似的企業,把汽車配件這個行業做全了,不管是汽車門,還是小小的雨刮器,產業鏈都能覆蓋,這就是做厚、做寬。
在上述基礎上,不能忽視的一點是,接下來要加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聯系去年11月國家提出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定義,制定合理規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