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4-09-15 13:59:43
6年前的今天,當時的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產,引爆了全球金融海嘯。經過6年整的生死輪回,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早幾天發布了一份自危機以來最令大多數媒體興奮的一次財報,稱未來10年美國聯邦預算赤字將比4月時的預期低4000億美元以上。
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算,未來利率水平也將下降,利息支出因而將減少。美國的評論家終于等到了感覺良好的時刻。他們據此紛紛聲稱,美國聯邦政府不斷上升的債務已得到控制,政府赤字問題已不再是嚴峻難耐了。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的預期成本將繼續下降。可是,有兩個事實可能會延緩他們宣布贏得這場赤字戰爭“勝利”而消磨世人關注的耐力。
第一個事實,早在今年5月美國政府債務總額已觸及14.29萬億美元法定上限,處于美國200年來歷史最高位——美國2013年GDP總額為15.73萬億美元,與國債累計幾乎相同。據悉,目前美國聯邦政府債務占美國GDP的74%,除了二戰前后的7年,這是該比率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的政府債務占GDP的比率為106%,但隨后快速下降,原因是低利率、低通脹以及維持了二、三十年的強勁經濟增長。如今世人只能盼望著這樣的經濟發展勢頭能在未來一定時期再次出現(希望能有7至10年的延續)。
但是,美國聯邦政府的債務占GDP比率預期不會下降。未來的十年內,是美國危機后的新經濟增長期,這個數字預計將緩慢上升。在“經濟大衰退”的2008年至2013年之前,就算布什政府大幅度空前的減稅,增加社會福利,提高國內支出并擴大軍事行動規模,那時的聯邦政府債務占GDP比率也只有現在的一半。特別奇怪的是,在當時的情況下,許多人都認為美國負擔不了小布什總統的開支計劃。如今,在政府債務占GDP比率進一步增長之際,這些人卻覺得反而沒什么可擔心后怕的了。不知這遵循的是什么邏輯?
然而,就像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所提醒的那樣,赤字增多會擠占投資空間,降低經濟增長率,降低美國民眾生活水平的提升速度,致美國富人更富、窮人更窮更加分化。實際上,政府債務占GDP比率超過70%的國家少之又少,美國之外,恐怕只有日本。截至2013年12月底,日本包括國債、借款和政府短期證券在內的國家債務余額高達1017.95萬億日元(約合9.95萬億美元),而日本2013年DGP為5.81萬億美元。日本債務接近DGP200%水平,人均負債額約900萬日元。無論是以往還是現在,如此高的政府債務都是“國家競爭力”的致命傷。
第二個事實,美國目前預測的赤字水平可能會讓美國人無端地產生自滿情緒,原因是這樣的預期既暗含了經濟好轉,還體現了政府支出和收入改善的趨勢。在美國會預算辦公室預測的基準情景中,今后5年到10年內,美國政府赤字再增長占GDP的比率基本上都將保持在3%以下,隨后略有上升。鑒于國債的大比率是美國200多年經濟發展的常態,這可能使人產生誤解。事實上,按經濟形勢調整后,政府赤字實際上會變大。正如國會預算辦公室和其他機構預計的那樣,今后幾年美國經濟將繼續處于長期緩慢復蘇狀態,差不多要到2018年才會接近充分就業水平。隨著稅收逐漸增多,失業救濟等支出項目不斷減少,經濟好轉將自動降低赤字。為區分經濟的作用和政策的作用,有研究認為應剔除周期性因素的赤字,以消除經濟周期的影響,這才能更有意義地觀察赤字情況——美國每次經濟危機后的新一輪周期性增長。
因此,也有分析認為,今后十年美國政府赤字將急劇上升,今明兩年將占GDP的1.5%左右,隨后幾年這個比例將超過3.5%。在更為現實的財政環境下,隨后幾年的政府赤字占GDP的比率將達到約3.8%。在充分就業狀態下,赤字占GDP的比率達到3.5%,是個嚴重問題——這是1990年以來的最高點。當時,決策者認為赤字致使布什總統違背了他的“仔細聽著,我不會增加稅收”這一承諾,并促使國會通過了一攬子削減赤字措施,還推行了重大預算改革。目前是美國歷史上稅率最低的時期。
現在最重要的是設法加快經濟的復蘇步伐,財政情況不應該妨礙基于這些原則的調整。在過去幾年中,對赤字的預期不斷下降,遭遇了太多不確定性。顯然,美國聯邦政府不斷上升的債務已得到控制的預估不免過于樂觀了,真要贏得債務戰爭勝利,美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需要用合適的方法在合適的時候通過選擇財政政策來爭取很多東西。
經歷了6年前那場禍殃了全球四分之三人的金融海嘯后,積聚當今全球最多精英和最大財富、最大知識實踐和人才儲備的美國,有責任從這場人類歷史的大災難中總結教訓并找到進化的出口和繼續進步的方向。倘能如此,世人才會相信:身為金融海嘯發源地的美國這次財報沒有再上演自欺欺人的老把戲,危機這一頁真的已經翻了過去,美國經濟正在駛入新的軌道。
(作者系獨立經濟學家,中國金融智庫研究員)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