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7 01:26:48
一家名為“合信金融”的P2P平臺推出了俱樂部,意在方便投資人或者投融資人之間的交流。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朱丹丹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朱丹丹 發自北京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一家名為“合信金融”的P2P平臺,該平臺推出了俱樂部,意在方便投資人或者投融資人之間的交流,使投資人更了解融資項目。
一位合信金融的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說,俱樂部主要包括金融、城市和村鎮俱樂部,由于目前還是活動期,用戶在投資之前也可以加入相關俱樂部。俱樂部的會員可享受提前獲悉優質項目的服務,且俱樂部也會舉行一些線下活動,利于投資人之間或者投融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進而降低平臺風險。
互聯網金融研究機構棕櫚樹(北京)負責人曾紅艷分析指出,這種俱樂部形式是平臺控制風險并且獲取客戶的一種方式,但實際效果如何要看俱樂部的具體操作方式。
合信金融推俱樂部/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合信金融的官方網站發現,其“俱樂部”欄目分“金融俱樂部”、“城市金融俱樂部”和“村鎮金融俱樂部”。
根據介紹,這三個俱樂部共同的特色都包括會員可優先投資合信試點機構的優質項目;投資份額可轉讓,全程信用管理;可享受合信“私人信用金融定制”的特色服務等。城市金融互助俱樂部還具備“合信將優先投資會員所在社區的特色項目”服務;村鎮金融互助俱樂部特色服務還包括“合信將優先投資會員自然村的項目,會員可優先獲得較大融資額度,會員能夠獲得較高信用等級。”
“金融俱樂部主要針對全國投資人,城市俱樂部存在一定的地域性,村鎮俱樂部主要是三個機構所在地(上海南匯、河北臨西、湖北長嶺分支機構)地區農戶的所在地,當然,所有的投資人都可以加入村鎮俱樂部,寫下自己的信息就可以和融資人溝通。”合信金融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她還進一步解釋稱,投資人需要詳細了解投資項目的情況,合信金融提供這樣一個平臺和機會讓投資人與融資人溝通,投資人彼此之間也可以交流。同時,這些俱樂部也會定期組織一些線上線下的活動。
合信金融官網還顯示,金融俱樂部目前已有42期,每期人數上限基本是30人。“目前每期俱樂部有一個微信群或QQ群來內部交流,未來網站會開拓類似論壇的功能。”上述合信金融工作人員指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金融俱樂部的會員資格是單筆投融資額大于或等于5000元,城市金融互助俱樂部會員資格是單筆投融資額大于或等于3000元,村鎮金融互助俱樂部會員資格是單筆投融資額大于或等于1000元。
不過,上述合信金融工作人員表示,目前還是在一個活動期,用戶在投資之前也可以加入俱樂部。
融資項目側重農村市場/
“我們融資項目主要集中在農村,村鎮俱樂部主要是某個地區的,這是熟人社會,融資人都互相認識,一旦融資客戶出現特別的情況,我們都會第一時間知道,立刻去了解和處理,利于降低投資人的風險。”上述合信金融的工作人員分析指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合信金融官方網站發現,該平臺項目類型主要是 “農信通”、“農貿通”、“母親貸”、“學子貸”等,融資項目主要來源于河北臨西縣、湖北長嶺鎮和上海南匯等地,多數用于零食批發、旅館裝修、養豬場擴大、學生學費、母親創業等,大部分都側重于農村金融。
曾紅艷表示,傳統金融常用的抵押等增信手段在農村意義有限。做農村金融一定要充分了解、融入當地,并且通過當地社會和人際圈,盡量控制和防范風險。俱樂部是不錯的形式,由當地村民和投資人自愿組成,根據會員的個人實際資信與項目情況,提供針對個人與會員當地屬性特色的普惠金融服務。但實際效果要看俱樂部的具體操作方式。
上述合信金融工作人員亦指出,目前融資范圍上限是20萬元,下限是500元,每個地區有合信金融的駐點工作人員,會親自查看融資項目,目前只做有駐點機構的融資項目。
同時,記者注意到,合信金融宣稱 “采用獨特的5+9+9風控體系”,且其項目下方標有 “特”、“一”、“二”等。
“‘5’指的是五級風控,兩級在駐點機構,三級在總部;‘9’是五級風控審核完成之后,會把項目分成九層的資信等級,特級是最高的;第二個‘9’是指九條紅線,與監管相關的政策內容。其中,資信等級判斷標準包括擔保人的個人信息、財產類的證明文件、擔保人簽署的擔保合同;融資人本人房產、收入、家庭環境、整個項目的經營狀況,然后去劃分資信等級。”上述合信金融工作人員介紹稱。
合信金融稱,其風控體系主要是貸前設立分支機構,現場勘查審驗項目,借助當地政府平臺了解借款人資信;貸中通過三維五級資信評估流程,對借款項目進行多維度風險評估;貸后過程跟蹤,定期回訪,實時掌握借款人、擔保人、融資項目和抵押資產狀況。另外,合信網根據借款項目風險等級從收取的“平臺信息服務費”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風險準備金。當用戶投資的借款出現逾期時,其會根據風險準備金管理辦法,為用戶應收未收的本金進行代償。
不過,對于風險備用金模式,銀率網理財分析師吳靜淼分析指出,P2P風險備用金模式并不是簡單地“拿來”和“照搬”,它是建立在“大數據”基礎之上的風控措施,沒有相應的數據分析作為基礎,就很難評估一支風險備用金的風控能力,使投資者“心里沒底”。從P2P自身來說,如果“大數據”技術在風險備用金上不能得到恰當的運用,說明平臺對于風險仍缺乏足夠的掌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