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4-11-06 09:07:28
期貨網絡開戶一旦放開,對行業的沖擊將比交易渠道互聯網化更大。
期貨網絡開戶一旦放開,對行業的沖擊將比交易渠道互聯網化更大。
試想一個上海的期貨公司,將可以為千里之外的新疆客戶提供開戶服務,將大大改變目前期貨行業的地域分割現狀。
證券時報記者曾炎鑫
期貨業創新大會近期在北京成功召開后,全行業對業務創新的討論熱潮一直在持續。作為券商系期貨公司的重要成員之一,東海期貨一直關注行業的創新變化,8月份率先推出的基于微信的交易平臺頗受業界關注。
東海期貨如何思考當前的互聯網期貨進程,又將如何沖破期貨業發展困局?證券時報記者日前專訪了東海期貨總經理王一軍。
期貨業將迎來大洗牌
證券時報記者:期貨創新大會雖已結束,但對行業的影響卻是持續的,大會將給期貨業帶來哪些變化?
王一軍:這次大會為期貨業未來的發展確定了基本框架,給期貨公司的業務創新和業務發展拓寬了空間。
大會上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推進期貨經營機構創新發展的意見》,對期貨經營機構的定位采用了“期貨及衍生品服務商”這一新提法,這說明期貨公司的經營領域未來將隨之擴大,不僅包括傳統的場內商品期貨和金融期貨,還可能會包括一些場外市場品種。進一步延伸的話,未來設計的衍生產品,有可能涵蓋股票、債券,甚至包括外匯,只要與期貨或衍生品有關,期貨公司都可涉及。
與此同時,這份意見中強調的是期貨經營機構的概念,也即未來拿到期貨經營牌照的公司,不僅包括期貨公司,也包括未來拿到期貨經營牌照的銀行、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等“后來者”。
實際上,以牌照式管理的趨勢,金融機構之間未來的業務壁壘會趨向模糊。隨著越來越多“后來者”入圍期貨市場,期貨行業將迎來一次行業大洗牌。許多“后來者”的規模、資金都大過原有期貨公司,他們的入圍,不僅將帶來期貨業的人才大轉移,期貨市場業務模式及行業格局都將被重新塑造。現有期貨公司如能及早轉型,思路對頭,戰略對頭,還有可能抓住機會,擴大業務范圍,反之可能難逃被兼并、被打敗的局面。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