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2 00:57:49
始于2008年,公募基金在華爾街的大規模招賢納士,眾多具備海歸背景的量化投資人陸續選擇轉向國內A股市場,開始組建自身的量化團隊。
2011年,泥沙俱下的A股市場,致力于挖掘傳統股票價值的公募專戶產品失去了顏色,至今仍難重現昔日門庭若市的喧囂。此時,挖掘絕對收益的對沖產品,漸漸開始在基金公司專戶團隊中落地,并逐漸生根發芽。
過去一段時間來,在和部分高凈值客戶以及銀行等代銷渠道交流時,多只銀華量化對沖專戶產品被反復提起。四維度鎖績優對沖專戶
投資者和代銷渠道好口碑的形成,其背后注定有著最為真實的收益做支撐。
然而,在不少從事對沖投資和研究人士的眼中,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如何去衡量一只對沖產品是否優秀,無疑于四個方面:一是產品的短期業績;二是產品的歷史業績;三產品經理所管理的規模;四產品的回撤度。
筆者從有關渠道獲悉,自年初至10月17日,銀行工行擇時對沖1號的收益率達到了23.46%,銀華量子對沖3號的收益率12.89%,銀行量子對沖6號的收益率也有12.12%,銀華量子對沖7號的收益也在10%以上。
短期的業績并不能代表一切。事實上,自2011年以來的四年時間,國內對沖產品的發展也并不是一帆風順。就公募專戶而言,2011年誕生的對沖產品,僅有個別還在存續期,絕大多數都在經歷2012年最為殘酷的一年后選擇到期退出舞臺。即使目前正如火如荼的陽光私募中,有三年完整業績的對沖產品也很少。
“不管是對沖套利策略還是阿爾法策略,產品歷史凈值越長越有說服力,累計凈值是真正代表投資經理的能力。近幾年A股市場變化很快,短期漲幅較高是脫離實際表現,中長期才是均值回歸過程,歷史凈值越高說明投資經理挖掘超額收益的能力越強。最近三年不同市場周期里都賺到錢,說明投資經理能力遠遠大于運氣。”南方一位資深對沖投資人士指出。
據了解,銀行、券商等代銷渠道在選擇合作對沖產品時,對過往產品的歷史業績格外看重,尤其是2012年的產品業績。
回顧過往,2012年銀華專戶產品正式落地,當年銀華專戶產品中,表現最好的賬戶的年化收益率 (扣除各種費率后)仍然大幅超越同期滬深300指數,而波動率僅約為滬深300指數的1/3。2013年,來自銀行渠道的數據顯示,銀華基金管理的量化對沖專戶扣除全部費用后的平均收益率達到12.65%,最高專戶產品的收益率達到了29.92%。銀華工行擇時對沖1號,自2012年5月成立至2014年10月17日,累計凈值已達到1.6447元,收益率已超過60%。銀華量子對沖3號自成立以來的累計收益率也已超過30%。
對沖產品的業績,是需要建立在一定規模基礎上。投資經理管理三五千萬元的資產規模很容易,但并不代表5億元的資產規模就能做好。據了解,自2012年產品正式落地試水,2013年量化專戶規模邁過10億元,截至2014年11月,銀華量化專戶規模已擴容至20億元。
量化投資的手法,有異于公募基金對傳統投資價值的挖掘。在和有關投資人士交流時,感受頗深的是幾乎所有人都言必稱風險控制,單純的收益率已經不再是關注的唯一重點,如何打造一只平滑上升的收益率曲線則顯然成了不少公募和私募對沖產品的共同追求。
同樣的收益率,一條平滑上升的曲線就明顯優于上下寬幅波動的曲線,因為投資者付出的風險更小,投資的性價比更高。據了解,2013年銀華量化專戶團隊凈值波動率卻僅為滬深300指數的1/4,而夏普比率則高達1.95,創造了穩定的絕對收益。而在2014年以來,部分產品的最大年內回撤度只有4.5%,有的甚至控制在3%以內。
四年深耕“中國心”
在投資人士將量化投資視為科學+藝術的組合時,投資者始終對量化投資的黑匣子保留著一份好奇感和神秘感。
據悉,2010年,銀華基金最早在國內設立量化投資部,2014年,量化投資團隊已經達到23人,職責涵蓋了金融工具、α策略、套利及實時風控等業務鏈。
銀華基金副總經理周毅介紹,銀華基金主要采用的是前兩類策略。其中統計套利是根據統計模型和歷史規律,挑出有α的股票,然后再抹掉系統風險,取得絕對收益;基本面套利則是通過人為地挑選相關性較低的股票,通過組合對沖把系統風險抹掉,獲取絕對收益。利用衍生品到期收斂特點進行套利,在國內做得比較多的就是ETF和分級基金套利。這種策略基于市場的廣度和速度,囿于公募基金內部防火墻等監管規定的限制,銀華采用的多為分級基金套利,這種方法繞開了高頻交易對速度的極致追求,能夠為組合貢獻無風險收益。
量化模型的建立與維護,是各類對沖產品的神經中樞所在。由于國內資本市場起步較晚,對沖人才團隊的培養,多由具有海外市場經驗的人士牽頭設立。縱觀公募基金業內的量化團隊,目前大都將海外成熟市場的模型,進行重新的本土化改造,以適應A股市場的風格,這實際上就是給模型再安裝上一顆強大的“中國心”,且這一過程仍在持續摸索中。
事實上,經歷了4年的本土化改造,銀華基金量化團隊似乎已是初見成效。周毅表示,由于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在市場有效性、投資者群體以及對沖工具種類多少上有較大的不同,并非國外的量化模型復制到國內就是能用的,需要理論結合實際、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例如,交易模式方面,量化投資的單一般都是算法交易來做的,由程序自動下單,不需要人力,而國內的防火墻設置則是把單交由人工處理,所以,在交易環節就需要有對應的交易系統,對應的算法交易,對應的測算管理系統。
據了解,目前銀華基金與國內各大券商的300多名研究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機制,即由其向銀華基金量化模型中推薦股票、投資組合以及市場熱點等;在此基礎上,基金經理通過統計量化模型將這些股票、組合、市場熱點以冷靜、有序的方式進行組合,然后實施投資。
“這相當于雇傭了兩個不同的基金經理,一個人是對本地情況了如指掌,另一個人是數學專家,具有非常強的數學統計能力。”周毅形象地比喻道。這樣一方面確保了銀華量化策略模型中最大限度地融合國內特色,另一方面又借助數學模型、程序化交易等避免了人性的追漲殺跌、情緒起伏等弱點。而從投資上來講,兩種策略的投資思路本身就具有低相關性,既能把風險抹掉,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回報。
就在公募基金們忙著本土化改造的同時,原本急速擴張的信托業走入瓶頸,隨著其所依賴的房地產業和礦業進入衰退周期,多只信托產品出現兌付危機,信托產品的吸金能力正在逐步下滑,這對以往坐冷板凳的對沖基金來說,似乎迎來了極有想象力的“美好時代。”
“過往信托產品的收益率一般在8%到15%區間,10%到12%的產品居多,這樣的收益需求,量化對沖基金如果做得好,是能夠做到的。”前述南方資深對沖投研人士認為。
周毅分析,如果中證500股指期貨能夠推出,持倉在滬深300以外的股票都能用中證500進行對沖,即使是單邊牛市也不會遇到尷尬。因此,隨著衍生工具的豐富,量化對沖類的投資有望能夠在任何市場情況下提供絕對收益。
而這也同樣也是眾多公募基金量化對沖人士最為真實的想法。
(投資有風險 理財需謹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