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4-12-23 09:10:05
每經記者 葉書利 發自北京
時下,中外互聯網金融可謂冰火兩重天。
12月12日,Lending Club成功登陸紐交所,成為全球首家上市的P2P公司,上市首日股價上漲56.20%,市值沖高至85億美元。與此形成對比的是,12月10日,國內的愛網貸在官網上以公告的方式宣布“決定平臺暫停運營”。而在12月2日,包括拉手貸等在內的多家國內P2P平臺被曝出現老板跑路等問題。
對此,和信貸總經理石晗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的P2P行業即將或者正在迎來一個最為艱難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將充滿“競爭、淘汰、創新、兼并、倒閉”等關鍵詞,經過此番調整,行業會步入“內涵式發展期”。
投米網總經理何彬則向記者表示,監管層或將對P2P行業的邊界與空間進行二次定義。
中外差異源于市場基礎不同
融360CEO葉大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7月成為一個轉折點,7月后出現問題的P2P平臺數量陡然增加。
記者匯總第一網貸的統計數據后發現,今年上半年,共出現了45家問題平臺。而此后的7~11月,問題平臺數量多達133家,平均每月出現26.6家,其中僅11月就多達42家,而2013年全年的問題平臺數也不過70余家。
一邊是Lending Club上市在國外引爆互聯網金融熱潮,一邊卻是國內P2P行業跑路事件不斷。對此,何彬解釋說,這主要源于中外P2P公司生存的市場基礎不一樣。
何彬介紹說,美國有15億張信用卡,中國只有4億張。基于此,Lending Club的主營類信用卡業務。發展初期這塊業務的占比更是達近七成,現在也超過五成以上。而中國的P2P公司,主要拷貝國外的商業邏輯,但鑒于市場與政策監管的基礎不同,無法進行簡單復制。因此Lending Club的上市,雖然打通了互聯網金融的上市之路,但是在國內P2P行業卻并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
對于國內P2P行業延綿不絕的跑路潮,何彬表示,6月后,市場層面的流動性開始季節性緊張。相應地,P2P公司的資金獲取成本增加,風險也隨之增加。此外,雖然P2P從業人都知道這種季節性的變動,但很難在資金較松時控制擴張的欲望,種種因素疊加就造成了這種風險的集中爆發。
業內:行業將經歷淘汰期
對于跑路潮所反映的P2P業務風險,業內人士普遍表示,主要有以下五種:專業性運作風險、創始團隊的道德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波動風險以及具體操作風險。
石晗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P2P行業將迎來一個最為艱難的發展階段。
一方面,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空間非常大。從市場層面來說,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全國共有小微企業1169.87萬戶,占企業總數的76.57%。若將4436.29萬戶個體工商戶視作微型企業納入統計,則小微企業在工商登記注冊的市場主體中所占比重達到94.15%。而規模以下的小企業90%未與金融機構發生任何借貸關系,小微企業95%沒有和金融機構發生任何借貸關系。如此龐大的貸款需求,是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機會所在。政策層面,“互聯網金融”這一概念從2012年被提出,2014年兩會時便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目前由央行牽頭制定的《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近期或將通過國務院批復。
石晗表示,小微企業迫切的融資需求、國家級高度的行業扶持政策、互聯網金融的理念吸引和普通公眾的理財需求等是構成互聯網金融崛起空間背后的“四駕馬車”。
另一方面,石晗認為,新生的事務、業態,都會經歷一個“崛起、規范、跨越”的過程,從破繭到成蝶。在經過此前一擁而上的粗放式發展后,行業會經歷一個淘汰期,這個過程會非常痛苦,關鍵特點是“競爭、淘汰、創新、兼并、倒閉”。經過此番調整,行業才會步入“內涵式發展期”。
何彬則從政策監管的角度反思了行業即將面臨的挑戰。
出身于傳統金融業的何彬指出,互聯網金融的主要市場空間包括類信用卡業務、類信托業務和抵押類業務等三塊,對這三塊業務的空間,監管層皆可進行二次定義。監管政策規范后,市場只會變小,而不會變大,畢竟現在是無邊界式的擴張。
何彬表示,目前監管層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邏輯是還原業務的金融本質,原則是既要監管風險,又要保護市場,而這本身也是政策監管的難點所在。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