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6 01:40:49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余鴿
每經記者 余鴿
近日,微信朋友圈被小米公寓刷屏了,有人在研究小米公寓的個性化設計,有人在議論它的客群特點,甚至有人為其操心到底賺不賺錢……仔細研究一番發現,這個“you+國際青年公寓”,一度是由小倉庫改建的辦公樓,然后又被改建成年輕人群居的公寓。
事實上,除了小米創始人雷軍的投資外,個性化設計也是小米公寓的最大看點:個性涂鴉、公共食堂……公寓主打的并不是單間公寓的空間和房間設備,而是公寓提供了用于社交的大堂空間和娛樂空間,項目更偏重打造一個交流平臺,當然也可以看成是一個創業平臺。
有業內人認為,行業對小米公寓的關注,來自行業自身發展深入反思和大膽創新,變革中的房地產業需要一個攪局者,需要一個能帶來新鮮血液的產品或企業。當然,小米公寓并不是第一個攪局者。
以成都為例,自2008年萬科首提“青年置業計劃”后,青年住宅的市場、產品都在細分。此后,青年住宅經歷了幾個階段的蛻變,從小面積低總價到戶型空間小而全的57平方米套三,再到現在追求社區公共硬件功能配置和軟性服務。剛需房貼個“青年豪宅”的標簽就可以大賣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房企需要更多注重實用創新與服務,通俗一點講,賣房給年輕人不再是一錘子買賣。
目前,小米公寓未實現量產,還難以透過它看到未來。不過,未來青年住宅發展的方向,可以從當下趨熱的項目發掘一些脈絡,即互動、智能、人性化。
長租房小米公寓火了,其盈利并不在現在,而在未來。在互聯網時代,把產品租給或賣給用戶之后,房企跟用戶之間的關系才剛剛開始,用戶使用開發商提供的運營服務需要付費,如何讓他們持續心甘情愿地買單,關鍵在于提供的用戶體驗。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