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4-12-27 11:08:24
在經濟周期下行、股市飆漲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如今P2P行業面臨著兌付高壓。
年末將至,資金趨緊。在經歷一年的瘋狂后,P2P網貸行業終在年底要面臨“冷靜期”。在經濟周期下行、銀行信貸收緊、股市飆漲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如今P2P行業面臨著兌付高壓,不少平臺也在此時東窗事發。
據第三方專業評級機構網貸之家數據預測,2014年P2P網貸平臺上的借款人尚未還款金額總和將達到千億大關。這也就意味著,未來或許有更多的P2P平臺因兌付難題而崩盤。網貸之家統計顯示,今年12月以來,出現問題的平臺數已經達到67家,且這一數據還在增加。隨著越來越多的問題平臺被曝光,這些平臺慣用的套路和操作手法也變得有跡可循。
東窗事發
進入12月份,曾經越被質疑越紅火的P2P平臺中匯在線終于東窗事發。
12月13日,投資人發現中匯在線提現困難。該平臺網站當天發布公告稱,管理層正在積極出臺相關的處理方案,并表示“將會在12月15日有一個最終的處理方案”。然而,到了約定日,中匯在線并未給出處理方案。同時,公司客服對投資人稱:不知老板陳艷芳去向。
12月16日,中匯在線發布《公司法人陳艷芳致歉信》稱,造成此次事件的根本原因是借款企業不能依約還款,并表示其目前主要工作是催收企業應收借款。資料顯示,中匯在線于2013年6月正式上線,公司注冊資本為2000萬元,其法人為陳艷芳,運營負責人則是業內知名的投資人士潘春雨。一名投資人感嘆,中匯在線曾經是“滿標速度以秒計,每天幾百萬的標瞬間就滿。想提前約標,至少有300萬元的投資資金。”
然而,正是這家讓投資者擠破腦袋、有明星投資人背書、并有兩款產品與新浪微財富對接的平臺,在頃刻間“崩盤”了。從提現困難、到商量對策拖延時間、再到平臺負責人跑路,中匯在線從備受推崇,到原形畢露,其變化之大讓人瞠目結舌,更發人深思。
高息誘惑
高息!是平臺對投資者最大的吸引。
正是看中了平臺給出的超乎正常值的高息,投資者在僥幸心理和缺乏專業分析的情況下,不知不覺步入了詐騙平臺所布下的陷阱。據網貸之家研究院數據,截至2014年12月12日,中匯在線總成交量17.5億元,待收本息共計2.6億元;平均借款期限2.13個月,綜合收益率高達29.99%。
事實上,高息是這些問題平臺吸引投資的慣用手法。僅近期出現的金額比較大的問題平臺來看,多數就是打著高息的幌子攬存。
11月6日,網貸平臺閩昌貸負責人郭敏及其團隊均失聯。這家注冊資本500萬元的P2P平臺,待收本息高達1.38億元,給出的平均年化收益率更是高達40.73%。接著11月10日,成立于2013年的一家江蘇P2P平臺恒融財富也出現提現困難。這家平臺老板在出現提現困難后,曾在公告中承諾稱“絕不會跑路”。不過,在發布公告的4天后,老板“跑路”。
數據顯示,截至11月9日,恒融財富總成交量5.19億元,待收本息共計1.15億元,綜合收益率35.49%。該平臺還獲得過網貸名人——網貸天眼創始人候濱的推薦。
時隔不久,11月14日候濱力推的另一平臺中貿易融也宣布限制提現。中貿易融于2013年7月正式上線,截至11月14日,該平臺總成交量5.47億元,待收本息共計9372.3萬元,綜合收益率34.5%。
網貸行業第三方專業研究評級機構棕櫚樹CEO洪自華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低于15%的年化收益率才是行業較為正常的利率水平,才有利于平臺與投資者實現雙贏的局面。
“現在高利率的平臺,都或多或少有些問題。要不就是詐騙,要不就是缺乏可持續性。”洪自華告訴記者,這些高利率平臺正常運營的話,肯定是不盈利甚至虧損的。如果負責人想做好平臺,那么這種高利率肯定是不可持續的。“只有利率降到投資者與平臺實現共贏,才能夠持續健康發展。”洪自華稱。
一位網貸從業者告訴記者,近期P2P網貸收益率正在向理性投資靠近。一方面,由于今年以來網貸入場資金增加,資金供需矛盾有所緩解;另一方面,隨著洗牌加劇,平臺的穩健性正在逐步好轉。
網貸之家數據顯示,2014年10月,我國P2P網貸平臺綜合收益率繼續下探至16.46%。目前行業平臺整體綜合收益率呈遞減趨勢,高息平臺比例逐步下調。
“名人”效應
制造“名人”效應也是P2P平臺吸引投資者慣用招數之一。
據網貸之家數據統計,截至11月網貸行業目前正在運營平臺達1540家,預計年底將達到1600家。
面對密密麻麻的P2P公司,新平臺要想在眾多的公司中殺出重圍,除了高息以外,不少平臺絞盡腦汁,傍名人、傍名企、傍土豪、認“干爹”,想方設法制造轟動效應。不過,有了名人的背書,投資者不一定就能高枕無憂。
事實上,不少這樣的有著名人光環的平臺已經東窗事發。最典型的莫過于由網貸投資名人潘春雨作為運營負責人的中匯在線,以及獲得第三方網貸評級機構網貸天眼創始人候濱背書的平臺恒融財富、中貿易融。
據說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透露,潘春雨是做工程出身,2011年進入網貸行業,并號稱自己是國內第一個P2P團長。在業內成名后,潘春雨加入了中匯在線,擔任該平臺的運營負責人一職。據透露,很多投資者之所以投資中匯在線,正是沖著潘春雨的名氣去的。不過,最終中匯在線還是東窗事發,潘春雨也下落不明。
恒融財富、中貿易融則受到了網貸名人候濱的大力推崇。候濱是第三方網貸機構——網貸天眼的創始人,在業內非常有號召力,而這對投資者造成的影響也更大。如今,恒融財富、中貿易融接連爆出大雷,候濱也黯然離場,宣布永遠退出這個行業。
除傍上名人,制造“名人效應”外,傍名企、傍財團、標榜高昂的注冊資本、登陸資本市場等手法,也是P2P平臺提高知名度的手法,不過這其中也隱藏著陷阱和危機。12月17日,杭州一家P2P平臺源本財富老板跑路。據了解,這家杭州源本實業投資有限公司在今年10月31日剛剛登陸資本市場,在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掛牌交易。
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是否掛牌交易,與平臺本身風險大小并無直接關系,主要還是看平臺操作過程中是否規范。此外,上述業內人士同樣提醒投資者,不要迷信平臺官網的注冊資金,要去工商局登記系統查一下平臺的實繳資本。不少平臺注冊資本寫的是幾千萬,甚至上億元,實繳資本僅僅100萬元。
盈利模式不清
發假標?自融?非法集資?詐騙?這是不少投資人對中匯在線的質疑焦點。事實上,該平臺的盈利模式一直備受爭議,而這也是目前不少平臺的通病。
以票據業務為例,目前,市場上開設有票據業務的平臺主要有阿里金融的“招財寶”、新浪微財富的“金銀貓票據”、民生電商推出的“民生易貸-E票通”等幾十家。開通票據融資業務的P2P平臺呈現出的共同點包括,開出票據業務的平臺投資利率一般為年化6%~11%,金額普遍在100萬元以下,期限在半年以內。問題平臺中匯在線的借款標類型就主要有票據質押、企業過橋貸款、企業信用貸款。而中匯在線的P2P票據理財產品清一色18%的年化收益率。
正是基于此,有投資人進一步指出,以票據業務為主的金銀貓,承兌匯票質押類產品的年化收益在6.8%~8%,再結合銀行和民間貼票公司的貼現利率,可以明顯看出這種業務模式的利潤空間確實非常小。但是,同樣是做承兌匯票質押的中匯在線,能給出年化18%的收益,這確實讓人匪夷所思。
事實上,早在今年1月、4月,就有不少人對中匯在線的盈利模式提出質疑。今年1月25日,有投資者在網貸之家論壇發布《解密中匯在線借款模式作假》的帖子,對中匯在線票據業務給出的高利率提出了質疑。
當然,中匯在線對網上的質疑也予以了“不客氣”的回擊。該平臺運營負責人潘春雨發布的回應帖《中匯在線發標真相曝光》目前點擊量也超過1萬。
中匯在線靠什么盈利?該平臺給出的答復是:對于目前中匯在線銀承的業務,平臺本身不是做傳統的意義上銀票的直貼業務,中匯在線通過質押方式收取的銀承票據不作直接貼現,是再通過銀行的業務途徑進行質押,幫助企業融資賺取收益,所賺取的利潤足以覆蓋給投資人的利息。
洪自華告訴記者,在中匯在線備受質疑時,自己也應中匯在線邀請,去調研過該平臺。不過,針對調研方關于平臺盈利模式的詢問,平臺負責人支支吾吾并未作出詳細的回答。
“以票據業務運營這種模式,實際上操作起來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不賺錢的,另一種就是造假。”洪自華說。“不僅是中匯在線,甚至有些比較大的平臺,如果是以票據質押的,實際上也可能存在造假行為,也就是標的根本沒有抵押物。”
據洪自華介紹,票據質押業務,在流通中存在著假票、克隆票、作廢票據的現象,其仿制技術高明足以騙過專業辨識人員。對于這種問題票據,投資者根本沒有辦法去辨別。此外,問題平臺往往還存在自融等行為,也就是說平臺上的借款方是假的,投資者的錢去向不明。
一位接近中匯在線的內部人士透露,中匯在線所融資金一部分流向房地產項目,另一部分流向公司老板的妹妹。
專家支招應對策略
目前,由于P2P行業的監管細則尚未出臺,該行業還處于魚龍混雜的野蠻發展期。懵懵懂懂進入這個行業的投資者,由于缺乏專業認識,踩雷的概率非常大。
對于P2P未來法律上的完善,大成律師事務所資深律師肖颯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P2P行業發展還是要等具體的監管細則下來,才能從法律上進行完善。不過,她認為,未來P2P行業最緊要的是提高行業門檻。這里的門檻不僅僅是指平臺的準入門檻,同時還要提高投資人的進入門檻,即要對投資者進行一定的教育,讓投資者對風險等有一定的認識。
對于近期出現的跑路潮,肖颯律師稱,目前這些跑路事件基本都屬于刑事犯罪,主要被起訴為詐騙罪和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不過她坦言,目前刑事犯罪也存在立案較難的情況。
“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要有30個被害人去報案、且非法吸收公共存款達到20萬以上,然后提交銀行打款記錄等初步證據,就可以立案。但是,盡管被害人比較多,真正愿意乘飛機跑去報案的卻非常少。”肖颯律師說。
對于中雷的投資者,肖颯介紹了目前維權的四種主要途徑。首先,在跑路初期,可以采用商務談判的形式。如果平臺剛剛跑路,投資人就可以采用這種談判方式,跟公司的留守人員談判,看能不能挽回一部分損失;其次,可以利用與平臺的借貸關系、合同關系,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不過成本比較高,時間周期比較長;第三,如果達到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或者詐騙罪的立案標準,可以提起刑事訴訟。由于刑事訴訟是公訴,所以效率高,花費少;最后,如果刑事訴訟比較難立案,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強迫行政機關對事件進行推動,即采取行政訴訟行為。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