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06 01:03:30
徐紹史認為,7%這個數字充分考慮了穩定經濟增長和推進結構調整的雙重需要,也充分考慮了就業、收入等民生要求。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辛夷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王辛夷 發自北京
“困難要比預想的多,結果比預想的好。”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用兩句話概括了2014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這一年,中國經濟走得絕不輕松,7.4%的增長速度為新世紀以來最低水平。
2015年,政府將經濟增長目標下調至7%左右。徐紹史認為,這個數字充分考慮了穩定經濟增長和推進結構調整的雙重需要,也充分考慮了就業、收入等民生要求。
徐紹史對完成經濟增長7%的目標很有信心,他用“壓力不小,利好不少,信心不減”來概括今年全年的經濟趨勢,并表示新常態下宏觀調控的新作為是發改委最核心的任務。
實現7%“壓力不小”
我國上一次經濟增速低于7%還要追溯到遙遠的1990年。而對于如今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來說,7.4%的增長速度不僅讓中國經濟總量達到了10萬億美元,其所產生的8000億美元經濟增量,已經相當于再造了一個中等經濟體。
徐紹史認為“結果比預想的好”,這個“好”首先體現在經濟增長運行在合理的區間:CPI上漲2%,物價保持穩定,尤為突出的是去年城鎮新增就業1322萬,這個直接關系民生的數字超過了去年初的預期。
在經濟增長傳統動力減弱的背景下,結構調整出現了新的亮點,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第二產業,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超過了投資。徐紹史認為,這兩個結構上的重大變化,說明我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在不斷地提升。
對于7%這個新目標,徐紹史“信心不減”的同時,也承認“壓力不小”。從國際層面來看,美元走強、油價下跌、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出現分化、新興經濟體增速放緩等不穩定因素,都會對中國經濟構成影響。
從國內層面來看,徐紹史坦言“增長動能青黃不接”,房地產、財政、金融、企業都存在潛在的風險,環境的制約也在持續強化。
看到了困難,也要看到機遇。徐紹史認為2015年中國經濟“利好不少”。這些利好體現在,全面深化改革將不斷釋放市場主體的活力和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創新驅動又在孕育新的增長動力。
投資要起關鍵作用
正如徐紹史所言,2015年全球經濟局勢錯綜復雜。在外需難以改善的情況下,消費和投資在“三駕馬車”中的帶動作用更顯突出的部分。徐紹史強調,對于拉動經濟增長而言,“消費是起基礎作用,投資要起關鍵作用。”
2014年,發改委推出了“七大重大工程投資包”,并在多個場合強調要打出投資“組合拳”。與此同時,發改委頻頻出手的審批動作引起了外界的關注,有外媒估算這些動作涉及到的資金超過7萬億元。
這是不是又在搞“強刺激”?面對這樣的質疑,徐紹史明確回應:“不存在強刺激這個問題。”他說:“我們這么大的國家,而且現在還處于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中,我們投資領域很大,投資潛力也很大,所以我們在一些需要投資的領域來加強投資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所謂“需要投資的領域”,發改委在多個場合也給出了清晰的解釋,即補短板、調結構、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
發改委醞釀繼續改革
回顧2014年,讓國家發改委“上頭條”的重磅新聞除了重大項目審批,就是簡政放權了。
據徐紹史介紹,發改委目前正在“精簡審批、規范中介、并聯核準”,預計將于今年底完成。精簡審批即是將現有的30多個部門的前置審批簡化為兩到三項,其他事項全部實現網上并聯審批。
不僅如此,中介服務信息也將實現上網公開,提供什么服務、收費是多少、時間要多久這些信息都將可以方便地在網上查詢。
除此以外,發改委改革工作的另一個重點是投融資體制改革。
2014年,發改委推出了80個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營運的示范項目,這些項目涵蓋了交通基礎設施、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清潔能源工程等多個領域。據徐紹史介紹,80個項目中有49個吸引到民間投資的參與。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民間投資占比達到了64.1%,增長18.1%,高于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整體幅度。
徐紹史介紹,今年發改委掌握的中央預算內投資4776億,不到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1%。“更重要的是,用我們所掌握的預算內投資來撬動社會投資,就是與政策性金融機構、基金、信貸、保險各種投資公司合作,一起來參與投資,加大投資的規模。”徐紹史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