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27 01:15:51
每經編輯|馬偉民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馬偉民 發自北京
相對于歷史悠久的自發拼車模式,目前移動互聯網拼車公司的“年紀”都很輕,絕大多數成立于2014年。一位從業者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之所以“扎堆”出現,是因為2014年1月1日,北京市交通委出臺的《北京市小客車合乘出行的意見》明確鼓勵合乘行為,并將其分為公益型合乘和互助型合乘。
目前,拼車軟件行業里比較知名的有微微拼車、51拼車、愛拼車、天天用車、嘀嗒拼車等七八家公司,剩下的則是一些區域性或者垂直化拼車公司,數量約為十幾家。由于體量和規模都非常接近,因此無論是在補貼策略、用戶數、訂單成交量上,各家拼車公司的數據都差不多,沒有出現一家獨大的情況,滴滴進入后,或將扮演攪局者的角色,改變拼車行業原有的游戲規則。
現有企業規?;鞠嗤?/p>
拼車軟件使用較簡單,在軟件中輸入出發地點和目標地點即可下單,然后訂單信息會自動派送到附近的車輛,拼車車主根據自己的行車路徑,選擇接單或不接單。
據了解,目前拼車的價格在出租車基準價的一半以上,在計費方式上,拼車主要按公里數收費,平均兩元一公里,也有一些拼車軟件設置了起步價。
和打車、專車最大的不同在于,拼車市場主要是由上下班群體構成。愛拼車市場總監楊洋告訴記者,目前,95%以上的拼車是以上下班出行為主,從后臺統計的數據來看,周一~周五的訂單量最高,周末偏低。
事實上,拼車市場仍處于早期萌芽階段。微微拼車CEO王永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拼車公司的滲透率依舊非常低,但同時市場規模又很大。綜合來看,目前每家拼車軟件企業的用戶數大概在50萬~100萬左右,這其中包括車主和用戶,每家的訂單量也非常接近,平均一天2萬~3萬個訂單。拼車的推廣是各家企業經營的核心環節之一,為了吸引車主加入,拼車公司需要通過大量的地推人員挨個去推廣產品,邀請車主入駐,并且還需負責平日車主的日常維護和一些后勤工作。
用戶一天接兩單已到上限
在國內拼車市場仍處于萌芽期的背景下,滴滴入局后是否會扮演攪局者的角色,拼車企業看法不一。天天用車CEO翟光龍表示,滴滴加入意味著大公司也看好這一市場,目前拼車的滲透率仍然很低,但市場很大,滴滴適時加入有利于促進這一市場發展。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拼車公司高管則認為,“拼車”是一門技術活兒,不但需要匹配車主和用戶的需求,還要對出行路徑進行判斷,通過地推等手段優化和維護客戶,并且還要制定相應的價格策略、補貼標準,滴滴想成為拼車市場的翹楚,可能需要交一段時間“學費?!薄睹咳战洕侣劇酚浾吡私獾?,目前拼車市場也采用補貼的辦法進行推廣,大部分采取按單數補貼,平均每單補貼力度為10元左右。
即將上線的滴滴拼車,是否會像之前在出租車、專車領域一樣,通過給予大量補貼的手段,在短時間內消耗競爭對手,從而實現一家獨大的局面?對此,楊洋表示,拼車和專車市場不同,很難通過價格補貼來吃掉對手,原因在于專車可以一整天在外面接單跑活兒,但拼車的最大出行時間段集中在上下班,對于絕大多數拼車車主而言,一天兩單幾乎已經到了上限,正因為這樣的特殊性,用車市場“一招鮮吃遍天”的補貼策略,可能很難奏效。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