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5-08-29 09:10:30
打擊大股東和高管的減持行為意在穩定市場,以免在監管層拿出真金白銀的措施努力救市之際,減持成為套取救市利益的行為。
◎宋清輝
中國證監會8月21日宣布,近期集中力量對上市公司持股5%以上的股東、一致行動人及實際控制人違反法律規定減持的行為進行了依法處理,目前立案稽查的52起案件中,有40起進入審理程序,其中首批20起該類案件已審理完畢并進入事先告知程序。萬萬沒有想到,宣布完之后的第一個交易日,上證指數就大跌了8.49%。
證監會規范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有一定的原因。從上市公司公布的數據來看,不少上市公司大股東持有的股票一旦過鎖定期,就會時不時進行減持。即使一家企業減持套現的資金并不多,但累計在一起這個數量就非常巨大了。
根據智囊機構清暉智庫的統計數據可以發現,2015年5月,上市公司大股東及高管減持套現總金額達到391.25億元,2015年6月減持套現總金額為360.96億元。盡管這些資金在牛市期間算不了什么,可在熊市期間的離場行為多多少少會讓投資者有種“大股東要跑了”的感覺,以至于市場信心下挫。
從某種意義上說,限制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對于市場行情并沒有什么作用,就大多數股民的心理而言,除了某些特殊情況外,股價跌破成本價后寧愿從黑發等到白發也不愿割肉,相信也有一大部分股東和高管會死守著不愿意離場。從2007年后期的大跌行情也可以看出,在經歷當時史上最瘋狂減持潮之后,上市公司大股東和高管套現的意愿沒有以往那么強烈。
實際上,證監會打擊大股東和高管的減持行為主要意在穩定市場,以免在市場成交不活躍的情況下,在監管層拿出真金白銀的措施努力救市之際,這些大股東的減持成為套取救市利益的行為,如此必將再次沖擊市場。
大多數上市公司大股東、高管和普通股民的想法都一樣,都希望通過買賣公司的股票來賺錢;也有些資金是希望爭奪控股權,最后因爭奪無果才會通過減持的方式退出競爭。和普通股民不同的是,《證券法》規定他們在買入公司股票后六個月內賣出或者在賣出后六個月內又買入,由此所得收益歸該公司所有,公司董事會應當收回其所得收益。
這種在緊急情況下空降的法規,上市公司大股東和高管也必須遵守,違規就應該受到嚴厲的懲罰。根據現行《證券法》,上市公司主要股東和高管違規交易上市公司股票,在警告處分之外,可以并處3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但在股市危機時刻,這些對大股東和高管可謂毛毛雨般的罰款。
其實,這并非證監會第一次對上市公司高管違規減持進行立案稽查。2012年,向日葵高管在窗口期上減持就被證監會立案稽查,最終被處以沒收違法所得101.66萬元,并處以合計101.66萬元的罰款。
對大多數股民而言,自然不希望大股東和高管退出,盡管減持在平常早已成為常態。股市有漲有跌,持股自然有買有賣。上市公司大股東、高管持有公司的股份不變現的話,在這個物質社會可謂毫無作用。正常情況下,只要企業不倒閉,就一定會有人賣出。即便有人大喊“價值投資”,最終的結果也是賣出以體現價值。如果能夠讓所持有的股份創造價值,想必會有不少資金在中短時期內不會輕易退出。
因此,分紅是留住資金的較好方式。不少質地較好的上市公司業績亮眼,有些股票分紅比例也非常高,但由于A股的除權讓股民難以從分紅中獲利。如果能夠像港股一樣分紅不用除權,對股民而言是真真正正的福利,例如騰訊控股自上市以來每年都有分紅,投資者一方面能夠看到公司的股票節節走高,另一方面不用套現也能夠享受到公司的紅利,實現投資價值。在企業能夠不斷盈利的情況下,上市公司大股東、高管或許就會對減持套現沒有太大的欲望。
雖然說我國資本市場已經取得非常大的進步,但較成熟的資本市場而言還有很大的差距,如果真正做到完善各種制度、機制,在健康、透明的市場環境下,減持潮或許不會那么猛烈。但話又說回來,不知6個月禁售期結束之后,憋了一肚子勁的大股東和高管會否發了瘋去套現呢?
(作者系知名經濟學家)
(注:凡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并不代表本網和APP贊同其觀點。)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