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09-28 01:12:36
國際關系的變化主要取決于國家的地位和經濟實力。中國的經濟金融在目前國際金融體系之內健康成長,在世界經濟一體化迅速發展進程中取得了一席之地,并且擁有充分的話語權。
每經編輯 作者為財經專欄作家
◎栗施路
中美建交30多年來,經濟合作雖然也曾經歷過一些波折,但始終向前,現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
美國是實力最強的發達國家,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同時它們也是世界兩個經濟規模最大的國家。尤其是此次習近平主席訪美,可謂給世界經濟吃了顆“定心丸”,因為中美關系的穩定與合作,將直接影響到世界經濟金融的新格局。
國際關系的變化主要取決于國家的地位和經濟實力。中國的經濟金融在目前國際金融體系之內健康成長,在世界經濟一體化迅速發展進程中取得了一席之地,并且擁有充分的話語權。
曾經,由美國主導的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日本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等一度掌控著世界經濟的大局,而中國主導的亞投行的成立,使得中美的實力更加均衡,這也是中美開展經濟合作的基礎之一。
此外,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TTI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框架協定(RECP)等戰略協定表明,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潮已經來臨。隨著世界經濟與通訊科技的發展,遠交近攻的外交思想已經成為過去,博弈論提出的共贏策略將成為世界戰略的主流。
在這一大背景下,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可謂恰到好處。它不但使中國與鄰國之間的經濟緊密合作,同時也完善了共榮共贏的經濟格局,制衡了其他強國在國際戰略協定中的話語權。
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等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經濟實力的同時,也開創了中美新型大國關系。
中美建交以來,兩國的經濟合作模式曾經是價格低廉的“中國制造”產品出口美國,并占領了相當一部分美國家庭消費市場;而美國則向中國出口先進技術產品與商業模式,比如汽車、電子設備、通訊設備、管理軟件以及各行業專家與高端人才。但是近十年的經濟數據顯示,中國已經成為美國企業獲取海外利潤的主要來源地之一,同時也成為美國最大的債權國。
就在十年前,美國勞動力市場面臨中國威脅的言論此起彼伏,但是現在他們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中國過去5年對美投資年均超過80億美元,同時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已經開始不再依賴出口和投資,而是開始轉向消費驅動的模式。這意味著美國的勞工現狀不但不會受到中國影響,反而會造成中國對美國產品的消費需求將不斷上升。大家看看身邊有多少朋友在用蘋果手機就知道了。
美國的工作機會因為中美貿易而增加了,這完全歸功于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之間供需狀況的改變。所以,兩國經濟貿易中的動態平衡尤為重要。
此次習近平主席訪美促成的波音公司大額訂單、微軟公司與中國企業的合作,在加深兩國企業合作與互利的同時,對中美雙方在微觀層面上的合作平衡共識進行了很好地詮釋。
(作者為財經專欄作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