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綜合 2015-09-29 16:53:27
對于公司債近期瘋狂的原因,有觀點認為,主要原因是資產配置荒開始蔓延,尤其是股市的持續下跌,致使大量資金轉移到了公司債市場。那么,對于普通人來說,稍顯陌生的公司債,到底是什么?此輪瘋狂的背后,隱藏著哪些風險?
每經編輯|姚祥云
盡管自6月以來公司債市場發行量井噴,但相比股市出逃的萬億資金量,公司債市場依舊供不應求,導致發行利率不斷刷新最低紀錄。
數據顯示,上證指數自6月12日創下5178點階段新高后,出現大幅下跌,截至9月25日,報3092點,較6月最高點跌幅達40%。隨著行情的下跌,成交量也大幅萎縮。據統計,滬深兩市成交量從5月28日創下2.36萬億元新高后,截至9月25日,已急劇萎縮至5500億元,成交量大幅減少了1.81萬億元,幅度達77%。
"股市震蕩讓不少資金回流至債券市場。除此之外,央行連續降準降息也使得大量資金進入債市,降低了債市的發行成本。"北京一位債券研究人士分析道,"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巨大,銀行惜貸,找不到好的實體項目,對于想追逐高收益的資金而言,目前仍具剛性兌付性質的公司債成為了最佳投資品種。"
另外,促成公司債瘋狂的另一劑火藥則在于杠桿率放大。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一樣,同樣具備加杠桿的功能。一般7天質押回購較多,利率在2.4%左右。簡而言之,機構將手上的債券以一定質押率質押,獲得的融資再買券,相當于花同樣的錢購買了更多債券。
風險:信用違約風險需警惕
對于目前公司債火爆,大多數分析人士認為,已達到了瘋狂的地步,并可以與之前5000點股市有三個相同特征。
華創債券團隊則認為,目前的債券市場和5000點的股市一樣:估值太貴、杠桿太高、市場情緒很火熱。在這樣的環境下,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可能導致債券市場出現大幅調整。
首先,債券收益率太低,估值太貴。雖然公司債的發行利率不斷創出新低,但這一利率水平與當前的信用風險并不匹配。另外,從發債成本來看,盡管現在銀行理財和保險配置需求旺盛,但是也不能忽視的一個問題是債券利率已經無法覆蓋它們的成本,即使未來銀行理財的發行成本可能還會緩慢下降,但是要覆蓋成本的難度也較大。而保險的成本則更為剛性,下降速度更慢。華創債券團隊解釋道。
民生宏觀研究院院長管清友同樣表示:"現在公司債和信用債都瘋狂了,房企開心了,債務負擔重的非標被置換成4%-5%的公司債了,同樣爽的還有地方政府,3.2萬億元地方債發了一大半資金面也沒有緊張,誰讓錢這么多但找不到配置方向呢?值得深思的是,如此兇猛的加杠桿做債和剛過去的股市又有什么本質區別呢?"
對于火爆的公司債而言,除了去杠桿化風險外,信用違約風險同樣需要警惕。
兩單國企債違約更是給市場敲響警鐘。9月中旬,中國債券市場第一單國企違約案例的天威集團發布公告稱擬申請破產重組。不過,分析人士表示,天威相關債券最終受償率仍不樂觀,兌付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另外一只出現兌付危機的國企二重集團雖然也發布公告由大股東國機集團收購債券本金,但國機僅保障本金,投資者同樣遭受了利息損失,也因此成為第二起國企違約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四季度低評級債券規模比前三個季度都要多。中金公司的最新研報認為,信用風險仍處于持續發酵而不是收斂的過程中,企業再融資風險在加大而不是減小。
華創債券團隊認為,二重中票或將違約的事件可能對目前信用債市場帶來一定沖擊,尤其是低等級的重工業行業的品種,信用利差可能明顯擴大。
更有分析人士指出,一旦信用債本身出現違約,比如,某個發債主體不能及時兌付本息,則猶如多米諾骨牌,杠桿資金連帶受損,擴大影響面。
區別:公司債與企業債有六大不同
前面談了很多公司債的情況,那么,到底什么是公司債?公司債和企業債到底有何區別呢?下面分別來談一談。
公司債是指資金需求者(發行公司)發行債務憑證予資金供給者,約定其票面利息計付及本金之償還方式,此債務憑證即為公司債代表發行公司之負債,于該公司債存續期間內不論其獲利情況如何,均需依發行條件按時支付一定金額或比率之利息并依約按按額償還本金。公司債是一種風險和收益均介于國債與股票之間的投資品種,適合有保值增值強烈需求且又不愿意承擔過大市場風險的投資者。
至于公司債和企業債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六大方面。
一是在發行制度上,公司債采取核準制,由證監會進行審核,證監會有權決定是否準許其發行,對總體發行規模沒有一定的約束。企業債采取的是審核制,由國家發改委進行審核,發改委每年會定下一定的發行額度。
二是在發行條件方面,公司債相對比較寬松。
三是在擔保上,公司債采取無擔保形式,而企業債要求由銀行或集團進行擔保。
四是兩者在發行定價上也有顯著的差別。公司債的最終定價由發行人和保薦人通過市場詢價來確定,類似于A股和可轉債的定價。而企業債的利率限制是要求發債利率不高于同期銀行存款利率的40%。
五是發行狀況方面,公司債可采取一次核準,多次發行。企業債一般要求在通過審批后一年內發完。
六是公司債在信用評級制度方面有所突破,可以說與國際接軌。也即受托人對公司的管理狀況要定時跟蹤,進行信息披露。
(每經網綜合一財網、北京商報、銀率網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