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1-29 22:20:03
一直以來,“水位”不斷上漲的IPO“堰塞湖”都是A股市場的一大心病。即使是在預繳款制度取消之后,新股發行的節奏依舊是各方關注的焦點。
每經記者 李智
“以后IPO審核速度肯定是要加快了”。在《關于進一步規范發行審核權力運行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以后,一位資深保代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而在記者與多位業內人士的交流中,也都聽到了同樣的觀點。
一直以來,“水位”不斷上漲的IPO“堰塞湖”都是A股市場的一大心病。即使是在預繳款制度取消之后,新股發行的節奏依舊是各方關注的焦點。而在一系列針對IPO政策的改革推出以后,新股發行加速的預期,又將撥動市場敏感的神經。
“堰塞湖”沖擊市場心理
截至2015年11月26日,中國證監會受理首發企業684家,其中,已過會52家,未過會632家。未過會企業中正常待審企業614家,中止審查企業18家。上周五,證監會公布了IPO排隊企業的情況。相比上一周,IPO排隊企業數量增加了2家。而在今年7月2日IPO即將暫停之時,IPO排隊企業數量為607家。
也就是說,雖然7月以來新股發行暫停,但是IPO“堰塞湖”的水位依舊在不斷升高中。不過從證監會此前的表態來看,今年之內新股發行的節奏將控制在28家,并不需要擔心新股發行速度的提高。但是這也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可能導致排隊企業數量繼續增長。
“道理很簡單,出口(指今年內新股發行規模)就那么大,但是進入的口子(指受理企業IPO申報)依舊開那么大,排隊企業數量的增長是肯定的”。上述券商保代對記者表示,就算在IPO暫停的這段時間,證監會也在接受企業的申報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伴隨著上周五市場突然出現的調整,新股“堰塞湖”的問題再一次擺在了市場面前。雖然新股發行預繳款制度取消,極大地打消了市場對于IPO重啟的恐懼。但是隨著凱龍股份等10只新股申購時間的臨近,特別是這10只新股仍是按照過去的規則申購,在打新之時需要繳納資金,新股發行對于市場的影響還是直觀地顯現了出來。
此前,多家券商都發布研究報告,稱本輪打新凍結資金規模在1萬億元左右,不會對市場造成明顯沖擊。不過,一位市場人士對記者表示,其實新股發行沖擊的并不是資金,而是市場的心態。正因為此,即使未來新股發行預繳款制度取消,不斷擴容的IPO“堰塞湖”,依舊是A股市場的一塊“心病”。
新規縮短IPO周期
上周末,證監會在《意見》中稱,“要建立限時辦理和督辦制度,對各審核環節提出明確時限要求,在正常審核狀態下(因政策原因停發或調整的除外),從受理到召開反饋會不超過45天,從發行人落實完畢反饋意見到召開初審會不超過20天,從發出發審會告知函到召開發審會不超過10天”。這一表態引起了市場的軒然大波。因為有媒體將三個時段簡單相加后,得出了“IPO申報到上市最快僅需75天”的結論。
申萬宏源分析師林麗梅對記者表示,75天的說法是一種誤讀,簡單將三個時間相加是不準確的,因為企業反饋意見這個環節,發審會告知函下發,以及企業過會后到獲得發行批文這些時段并未包含在里面。按照現在的規定,如果順利的話,從IPO受理到發審會召開的時間周期應該是6個月,確實是相比之前縮短了。在2012年發行較為順暢的年份,這個周期基本上需要1年左右的時間。
“審核速度肯定是比以前快了,但是除了審核,以后發行端的速度,特別是小盤股發行周期也有望縮短”。上述資深保代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本月初證監會就宣布完善新股發行制度,其中提到公開發行2000萬股以下的小盤股發行一律取消詢價環節,由發行人和主承銷商協商定價。同時,關于新股發行預繳款制度的取消,也能明顯減小新股發行對于資金的沖擊。
兩大因素影響新股供給
在今年28家公司發行上市已經確定的背景下,進入2016年之后,IPO節奏是否出現變化,就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面對不斷擴容的IPO“堰塞湖”,以及監管層不斷出爐針對IPO的改革政策來看,從審核到發行,新股發行加速已經成為可能。
林麗梅對記者表示,在此次證監會對各審核環節提出明確時限的要求中,并沒有涉及過會(指企業首發申請獲得發審會審核通過)到上市批文這個環節,這其實對調節二級市場的股票供給留了余地。
上述投行人士也指出,發行批文的節奏,由證監會進行把控,會根據多個方面因素,比如二級市場的承接力等對新股發行節奏進行控制。從過去的情況來看,市場比較好的時候,向過會企業發送發行批文的時間也就越快。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在今年28家公司按計劃發行完畢之后,明年的市場走勢,將直接影響過會企業獲得發行批文的數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進入明年之后,注冊制何時順利推出,將是影響新股供給的關鍵。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注冊制在明年上半年推出的可性能非常大,而一旦實施注冊制,新股發行實現市場化,那么企業IPO效率有望明顯提升,有效解決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