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2-28 00:35:11
面對電商沖擊,華強北市場里的公司與大大小小的創業者們壓力不小。已經離開電子賣場的創業者被淘汰了,而選擇堅守的人們正在轉型尋找出路。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志福
記者觀察
講不出再見:堅守華強北的5位商人“寫真”
每經記者 王志福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華強北只是一條普通的街道,但一群在這里打拼的電子行業創業者,使得這里成為與中關村遙相呼應的中國電子行業南方“重鎮”。近日,一篇《別了,華強北》的網帖讓這個創業群體更多地被網民熟知,也讓更多人好奇:為何有人離華強北而去?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歷時一周在深圳華強北走訪調查,選取其中5位經歷不同卻具有代表性的華強北創業者,通過他們或可一窺華強北轉型圖景。
華強北的商業大潮奔騰不息,浪花淘盡英雄。這5位受訪者相同的是都在華強北打拼,不同的是經歷、思維和結局。
“別了,華強北”。對于放棄變革的創業者來說,這就是離開,就是清零在華強北的創業經歷;而對曾經的“華強北模式”說再見,或升級產品變革團隊,或投身“創客”的人,則意味著仍將奮斗在華強北,繼續接受市場大潮的洗禮。
20年老賽格人:20年來只守一個攤位
程衛民(化名)這個來自河南的中年男人,已經在華強北打拼了超過20年,20后的今天他仍舊守著當初的一個攤位。
“我見證過華強北的黃金時代。”程衛民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在上世紀90年代末至本世紀初頭幾年時,他跟著當時的老板來到華強北做電腦生意。隨著個人電腦普及,華強北的電子行業日漸火爆。彼時,華強北經常出現人擠人的場面。程衛民表示,當時如果有客人只看不買,檔口老板會直接對顧客說,“不買就走,別擋著后面客人”。
那個火爆的“賣方市場”時代,也是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時代。程衛民回憶稱,當時有一位專門做CPU風扇生意的檔口老板,因為生意過于火爆而導致供不應求,于是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甚至于將假風扇銷售給顧客。
“《別了,華強北》那篇帖子我看了,感同身受。”程衛民認為自己和那位離開華強北的人一樣,輸給了變化太快的時代。如果不能順應電商的發展潮流,依舊守著檔口靠傳統模式做生意,注定會被淘汰掉。
“2016年估計會撤掉1/4的鋪子,沒生意不走干嘛?”程衛民指著自己檔口旁邊的一排門店說。
玩電商的80后店主:60%份額通過網絡交易
來自湖北恩施的許然(化名)十幾歲時就出來打拼,2007年和朋友在華強北合伙開檔口,專營電腦業務,生意最好時有30多個員工,開了3家門店。2008年開始自己單干,今年自己的團隊有25人。如今,剛滿30歲的他在深圳有房有車,正在辦理積分入戶。
2010年開始,許然就察覺到了互聯網對自己生意的影響。他開始在網上搜索進貨渠道,尋找最低價的貨源。同時,自己也開始在京東和淘寶開設網店。
許然目前主要經營的是無線終端批發,包括無線路由、無線音箱、智能手表手環等。他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自己的公司目前主要向華強北的同行、深圳關外同行、內陸省份同行進行“鋪貨”,而且其中60%的份額都是通過互聯網的“電商平臺”交易。許然坦陳,正是因為年輕人善于學習,跟上了電商的潮流,才能在周圍同行撤店走人的大勢下“逆市”發展。
許然認為,未來的電子終端行業肯定是“電商化”和“重服務”。電子終端未來也會比照服裝行業進行一種“保護性”改革,比如有些手機型號只在線下賣,以此保護實體店,線上會有“???rdquo;供應。實體店不會消失,因為以后會向“服務性”角色轉變,加強產品的售后環節。
外貿商人轉行“創客”:華強北商業模式太簡單
85后的連長(化名)是2015年剛剛轉型“創客”的電子元器件商人之一,曾經將電子元器件外貿營業額做到數千萬元,今年年中接受邀請加入“創客中心”。
2008年就來到華強北打工的連長碰上了“紅利期”,當時他跟隨一個做電子元器件的老板一起干,打印訂單的傳真機一整天都沒停過,根本不用考慮報價,只要有報價就會有訂單。
2012年,連長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商業模式存在問題。2013年開始,他和另外兩個朋友合伙搞“演唱會”、開公司,直至2015年5月又在“華強北創客中心”合開了一家創客咖啡店。后來受創客中心理邀請,正式轉型投入“創客中心”的經營。
“越是容易被復制的商業模式,越是存在問題。”連長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華強北的商業模式比較傳統,就是“直買直銷”,直到如今還有不少檔口是這樣的模式。如果沒有自己的技術沉淀和模式創新,被淘汰掉是在所難免的。
“深二代”潮商:走出差異化之路
2007年大學一畢業就來到華強北經商的謝浩杰是一位“深二代”。作為華強北轉型較為成功的商人代表之一,謝浩杰有著商人的精明勤勉,又表現出了“85后”的善于學習和緊跟潮流。
謝浩杰的公司主營國產一線手機品牌的適配器,之所以不選擇手機而選擇適配器,謝浩杰的理由是“走差異化道路”,不去進入利潤較薄的手機領域,將適配器這一細分行業做大就可以活得很好。
“我們的轉型主要體現在產品。”謝浩杰表示,其正在關注“大健康”和“互聯網教育”,謝浩杰想要加大這兩個領域的業務占比,因為這代表了行業的發展趨勢。
謝浩杰一直強調“選對行情”至關重要,華強北傳統模式的“行情”已經過去。以前華強北可以采用市場內互相調貨,憑借低價獲得客源,靠的是“信息差”。但是隨著互聯網的沖擊,華強北這種“紅利”已經消失,那個柜臺費高達60萬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
電阻電容老兵:左手元器件,右手創客
自1996年開始從事電阻電容行業,陳海升已經在華強北打拼了20年。對于如何轉型的問題,陳海升用“與其鉆研術,不如專注道”來作答。
“我們一直在進行變革,比如借助信息化手段打通與客戶的溝通渠道。”陳海升認為,工業4.0的內涵之一就是用信息化手段優化管理體系。除了電子元器件的主業,陳海升2014年還作為發起人組建了“零到壹孵化器”。目前,深圳已經有大大小小2000多個“創客中心”或“孵化器”,陳海升認為“零到壹孵化器”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就是試行“導師制”。
陳海升作為“零到壹孵化器”38位導師之一,已經投資并指導了4個項目。他表示,導師真金白銀的投資與資深行業經驗的指導,會極大提高創客團隊的孵化成功率。而且通過多個比賽對創客進行挑選,也篩選了相對靠譜的創客團隊。
不管是電子元器件行業,還是“創客潮”,陳海升認為都應該回歸到商業的本質:創造價值,通過信息化手段增加電子貿易的透明度和效率,從而減少人力成本和溝通成本,這就可以產生價值;而導師制孵化創客項目,挖掘真正有市場潛力的產品和項目,也是在創造價值。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