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2-28 14:23:24
電信分析師付亮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企業聯合發聲會使流量劫持方適當收斂。欲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需引入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如監管部門和執法機構等,負責責任判定并勒令相關企業整改。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趙娜
每經記者 趙娜
近日,今日頭條、騰訊等聯合表達共同訴求: 呼吁有關運營商嚴格打擊流量劫持問題,重視互聯網公司被流量劫持,可能導致的嚴重后果。
針對《六公司關于抵制流量劫持等違法行為的聯合聲明》(以下簡稱《聯合聲明》),昨日(12月27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聯系了部分參與聲明的公司。其中,今日頭條相關負責人稱,流量劫持的違法行為一直存在,但最近尤其嚴重,希望借聲明引起全行業乃至全社會對此問題的重視。
電信分析師付亮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企業聯合發聲會使流量劫持方適當收斂。欲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需引入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如監管部門和執法機構等,負責責任判定并勒令相關企業整改。
發聲明意在引起重視
記者了解到,流量劫持一些常見現象包括,將訪問請求重新定向到其他地址,使得用戶訪問失敗或被迫訪問其他網址;或是在原有頁面添加彈窗、植入廣告等。
《聯合聲明》亦指出,目前的移動互聯網環境下,流量劫持方式主要分為兩類:域名劫持和數據劫持。其中,域名劫持表現為在用戶正常聯網狀態下(如3G、4G和WiFi等狀態),目標域名會被惡意地錯誤解析到其他IP地址上,造成用戶無法正常使用服務。數據劫持則指,對于返回的內容,會在其中強行插入彈窗或嵌入式廣告等其他內容,干擾用戶的正常使用。
六家公司表示,發表聯合聲明是為引起全社會重視,不排除視事態發展,進一步采取聯合行動的可能。
昨日,騰訊方面回應稱,目前騰訊沒有除聲明之外的更多信息可提供。今日頭條相關負責人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其實流量劫持的違法行為一直存在,但最近尤其嚴重。在最近三周,針對流量劫持的投訴占總投訴量的比例從15%上升到超過50%。”
對于放任流量劫持將引發的后果,六家公司在《聯合聲明》中稱,首先,遵守市場規則的公司的商譽和利益被嚴重傷害,而違法違規者卻受到鼓勵;其次,用戶不能得到約定服務,利益受損害;此外,劫持流量者提供的信息服務,完全脫離監管,甚至可能傳播詐騙、色情等低俗甚至嚴重違法信息。
“治本”需從監管出發
“上述兩類劫持(域名劫持和數據劫持)和偷賣流量等行為,已有多項證據直接指向某些機構。鑒于劫持行為已涉嫌違反中國法律,如《電信條例》等,因此,我們在對惡意劫持做技術識別和攔截之外,也向有關監管部門報案。”六家公司呼吁打擊包括流量劫持在內的違法行為,并稱這不僅關乎互聯網產業健康發展,也是包括運營商在內的所有游戲參與者的義務和責任。
雖未指明“某些機構”到底是哪些機構,界面新聞援引知情人士說法稱,矛頭其實指向三大運營商或其關聯方。
對此,付亮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六家公司可能認為,運營商劫持流量的可能性會大一些。
但他指出,事情究竟如何需要查清楚,企業發布聲明的做法會使流量劫持方適當收斂,卻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付亮說,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流量劫持,牽扯到多方利益,隱蔽性更強、暴露信息少,處理起來有難度。更需要引入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如監管部門和執法機構等,負責責任判定并勒令相關企業整改。
阿里云網絡方面的資深工程師亭林表示,解決域名劫持的一個辦法就是繞開Local DNS,通過一個可信的源頭來解析域名,解析方式不需要拘泥于DNS協議,也可以通過HTTP的方式;數據劫持基本針對明文傳輸的內容發生,解決的辦法是對內容進行HTTPS加密,實現密文傳輸,徹底避免劫持問題,也可通過MD5校驗起到防止數據劫持的作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