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3-06 11:27:31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今年要適當調減玉米種植面積,多措并舉消化糧食庫存。新希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永好表示,解決這個問題,要改變糧食的定義,減少玉米收儲,同時要把補價和補農分開,并適度引進市場機制進行調節。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卓
每經記者 李卓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今年要適當調減玉米種植面積,多措并舉消化糧食庫存。引發輿論熱議。
全國人大代表、新希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永好在當晚新希望集團在北京舉行的兩會媒體發布會上表示,解決這個問題,要改變糧食的定義,減少玉米收儲,同時要把補價和補農分開,并適度引進市場機制進行調節。
玉米高庫存帶來多重損失
劉永好認為,中國的玉米高庫存雖然保證了玉米的供給,但同時帶來多重損失。
一方面,儲存成本增加了;另一方面,再存一年,玉米質變,對庫存有相當的損失。另外,國家為了這些庫存每年要給補貼,收購的時候為了補貼農民,把價格定得比較高,收購的價格遠遠高于國際市場。此外,由于質量下降要降價,又是一個損失。
“據說我們國家的糧食一直是國際市場最高者之一,而且像玉米這種大眾糧食,通常是高過50%到100%之間。”劉永好感慨。
他認為,政府原來的想法是要保護農民利益,讓農民多有一些收益,國家保價收購。但是高過國際市場很多,這樣帶來的壞處就是增加了財政的投資,而又使得我們玉米的質量受影響,有一部分一定會產生霉變。當有些地方檢測把關不夠時,把霉變的玉米做成飼料,養雞鴨的話,對老百姓損失也是很大的。
同時,由于糧食價格太高,特別玉米價格很高,從而使得我們飼料成本比國際市場高,影響養豬雞魚鴨成本,造成所有肉品價格比國際高。“意味著我們的開支消費都增加成本,是我們全國老百姓買單了。”劉永好說。而買單對農民有好處還好,但是現在假如說,因存的太多發霉了而導致損失最終是整個國家的損失。
建議改變糧食定義 引進市場機制調節
很多人覺得這種高價收購不妥,應該改。劉永好表示,實際上在幾年前,甚至十年前,每次他的兩會提案都有:要改變糧食的定義。
“我們國家要保糧食安全,首先保口糧,口糧是什么,就是大米、小麥這兩樣,現在吃的百分之八九十是這樣,其他非口糧,像玉米飼料用糧就是不要給太多的補貼,不要給國家增添那么多的負擔,而我們補農民就行了。”劉永好說。
他對媒體表示,已經比較高興地看到,今年國家的《一號文件》已經明確提出,要逐步放開玉米的收儲政策,減少玉米收購的補貼,同時把補價和補農分開起來。農民該補貼,我們補農就可以了,不一定在農民價格上補。另外減少庫存,減少浪費,適當的通過國際市場的調節,多的時候出口,少的時候進口,我感覺這是非常好的。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我們玉米價格跟國際價格一樣,飼料就跟國際一樣,就有可能使得雞鴨魚肉成本降低,使老百姓受惠;同時還可以通過我們養殖業,提高我們食品的競爭力,食品加工再出口成為可能。
“現在我們食品出口是比較少的,因為你原料成本高怎么出口,當我們原料成本降下來以后,我覺得(食品出口)這是大勢。所以我非常認同和肯定。”劉永好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