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地產 2016-05-23 14:57:55
華為出走,深圳很受傷。但劇情的另一面是,華為離不開深圳,深圳也有產業騰挪的需求...
每經編輯 魏瓊
(本文原載于微信公眾號“邦地產”real-estate-circle)
昨天,一篇《不要讓華為跑了》的帖子在朋友圈引發軒然大波。作為深圳科技產業的支柱的華為,正打算拔營遷往深圳邊上的東莞。
根據文章所述,華為在東莞松山湖已獲得了1900畝的土地,而且還在追加(華為在深圳占有的土地總面積為2460畝)。
據說“逼走”華為的原因很多,高房價、高地價絕對是其中之一。
就拿去年,華為旗下的綠苑公司在東莞買下兩塊商住用地來說,地塊總建筑面積約31萬㎡,樓面價基本也就2000多元/平。這個價格,在深圳,后面再加個零,也未必能拿到。
華為遷莞,最高興的當然是東莞政府。年初它們就喜滋滋地對外宣布了一組數據:
在2015年企業納稅排行榜上,華為終端(東莞)有限公司位列主營業務收入和納稅兩個第一。官方未公布具體數據,但估計營收已到千億級別,納稅額在20億元左右。要知道,2014年華為東莞的納稅額還在10名開外,只有2.4億元。一番騰挪,這條“巨龍”給地方帶來的好處已經逐漸顯現。
龍崗會怎樣?
有了華為的東莞大概會發展得更好,那沒有了華為的龍崗呢?
5月,深圳龍崗政府發布的經濟分析,就這樣描述:
在華為的強大驅動力之下,龍崗區域創新能力排位靠前、優勢顯著,但如果剔除華為影響,龍崗區域創新能力下滑顯著,排名從第4降至第10位。GDP密度下降近半、R&D投入占比下降約85%,專利申請數下降80%,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下降超過一半。 1-2月,華為產值占我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7%以上,并且產值增速將近40%,比全區水平高出將近25個百分點,若剔除華為,我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則下降14.3%。
一直以來,華為都為我區創造著巨大的產值和稅收,但也存在隱憂。
2012年,基于業務需要,華為在松山湖注冊了華為終端(東莞)有限公司,雖然華為核心部門仍在我區,但華為部分業務存在遷走的可能。
我區一直以來都是以發展工業經濟為主,近年來第三產業的所占比重以及質量都有所提高,在追求產業結構升級、經濟轉型的同時,我區不能失去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工業,因此,服務華為以及發展除華為外的整個工業經濟至關重要。
華為不僅為龍崗區帶來了稅收和工業總產值的貢獻,也因華為在高新技術產業的地位,坂田街道乃至龍崗區也逐漸獲得全國乃至國際上的關注,間接推動了龍崗的舊改及城市更新項目,另外還給房地產市場帶來了巨大的購買力。
華為“爭奪戰”
政府報告寫得很明確了——華為作用大,華為不可失。
那龍崗會怎么辦?它提出了一系列服務華為的對策:
一、加快坂田街道的舊改及城市更新速度。以吉華路(坂田段)為例,2009年完成立項, 直到2011年底才開工,目前施工仍在進行,加快舊改速度至關重要;
二、華為的周邊配套設施不到位,應加快醫院、學校、商場等生活配套設施的建設,保證質量高,與華為的地位相匹配;
三、以華為的合理訴求為導向,相關部門聯動,及時解決問題。
龍崗對華為的態度已經很明確了——要夠好!其實,邦爺倒是覺得,不用這么夸張,其實華為也離不開深圳。
深圳市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年末,深圳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35.30萬人,比上年增長5.6%,其中具有中級技術職稱及以上的專業技術人員41.50萬人,增長4.4%。
年末國內專利申請量105481件,增長28.2%。國內專利授權量72120件,增長34.3%。
可見,無論是專業人才、專利申請還是專利授權的數量,深圳在全國范圍內都名列前茅。
夠規模的高水平科研人才,這是華為非常需要的資源,就像任正非在華為首本官方著作《以奮斗者為本-華為公司人力資源管理綱要》扉頁上留的一句話:
資源是會枯竭的,唯有文化才會生生不息。一切工業產品都是人類智慧創造的。華為沒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資源,唯有在人的頭腦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礦……
人才資源,就是華為的核心和優勢,而這種資源并不是東莞、惠州等深圳周邊城市,靠著“產業輻射”這個詞,就能完整提供的,他們即使房價夠低,也無法匹敵深圳對知識人才的聚集力,因為幾個城市在公共配套、發展空間、無地域主義氛圍等等方面,差距太大。
房價瘋漲,會逼走更多“華為”
但“成本”依舊是企業發展無法忽視的關鍵點。深圳很好,深圳也很貴,這是華為不得不考慮的。
華為從南山孕育,后來搬遷到龍崗,這次遷移背后,除了政策因素(比如龍崗給華為很多特有優待),成本因素也是原因。
而華為在深圳走過29個年頭之后,相似的事情似乎正再次發生,促因之一還是成本,物業成本,說直白一點,就是高房價。
上述報告就提到,龍崗區商品房市場火爆,不僅給開發商帶來巨額利潤,也給政府增加了一定的財政收入。但房價的上漲抬高了租金,給年輕人增加了生活負擔,一些企業也受困于成本上升,不得不整個企業或者將部分經營活動遷出。
據邦爺了解,經過一年的暴漲,龍崗區房價已由2萬多元/平一路飆升到3.7萬/平,最熱的坂田片區房價已逼近5萬/平大關,房價“洼地效應”漸弱。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華為總裁任正非說的:
深圳房地產太多了,沒有大塊的工業用地了。每一個公司都需要一定的空間發展,需要土地來換取工業的成長。現在土地越來越少,越來越貴,產業成長的可能空間就會越來越小。生活設施太貴了,企業就承載不起;生產成本太高了,工業就發展不起來。
是的,商品房市場的過快發現,還壓縮了工業用地,抑制了工業發展。
報告就顯示,龍崗區的可用產業空間資源逐步緊縮:
(1)規劃保留產業用地剩余不多。截至2015年1月龍崗區擁有889個工業區,占地80.51平方千米,而規劃保為產業用地的僅余42.2平方千米;
(2)商住用房不斷擠占產業空間。2007年、2010年、2013年、2014年中,非房地產開發項目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分別為66.19%,75.52%,51.06%和50.78%,產業相關的固定資產投資在近兩年的影響逐漸減弱。
可見,深圳樓市的過激上漲,不僅讓剛需購房者望而卻步,也將很多企業逼向絕境,而高昂的成本也最終會驅逐大量實體企業,抑制大工業發展。
逼走“華為們”,深圳是故意的?!
但說到這里,邦爺要提醒大家注意——這一輪企業和產業的洗牌,受到深圳高房價的助推,但與此同時,深圳正在主動清洗舊產業,以便給新興產業發展騰挪更多空間,完成城市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
深圳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就提出,打造跨界融合的經濟新形態。以提升網絡承載力、突破核心技術、創新智能硬件、深化信息服務為重點,構建縱向垂直整合、結構優化完備的信息通信產業,形成技術水平高、滲透力強的信息技術產業體系。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促進信息技術向市場、設計、生產等環節滲透,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推動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廣泛應用,培育壯大分享經濟,實現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協同互動發展。
根據深圳市統計局2015年的數據,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已經達到58%。而在現有的工業體系重,先進制造和高技術制造已經成為主體,其中先進制造業增5165.57億元,增長11.5%;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4491.36億元,增長9.7%
無疑,深圳未來是一個研發型城市、服務型城市,而不再是一個純粹的生產型城市。如同上海(詳情戳這里),這個前期靠工業高速發展的城市,也正在加速產業、企業和人才的洗牌,為未來的制造業轉型和高新科技發展,創造條件。
但邦爺要提醒的是——一切適度。否則用力過猛,可能新的好企業還未進來,華為等高新核心產業倒被逼走了,可能下次要挽留的,就變成了騰訊!
? 對本文有任何疑惑請關注邦地產,也可加入“邦地產粉絲群”與作者交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