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7-20 02:36:08
◎莫開偉
自2009年瑞典央行正式實行負利率以來,到2014年負利率政策已提上了各國央行議程。最近,不少央行就是否實行負利率進行了廣泛討論,結果莫衷一是,爭議頗多:有人認為,負利率有助于緩解銀行信貸收縮、抵御通縮風險和穩定匯率;也有人認為,負利率給金融市場尤其是銀行業帶來不可預知的風險,不利于金融穩定。
目前來看,實行負利率國家的目的和成效各有區別。如西歐的丹麥和瑞士實施負利率的目標是穩定匯率;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實施負利率則是為了刺激銀行積極放貸,緩解國內通縮壓力。且這些實行負利率國家中,有的在刺激信貸、消費和就業及走出經濟低迷狀態方面,的確起到一定作用;有的效果卻并不明顯,且隨著世界經濟形勢變化,負利率功效也越來越“力不從心”了。因此,對是否實行負利率存在爭議,相當正常。
所謂負利率政策,是指央行對商業銀行存放在央行的準備金存款及超額準備金實行負利率政策 ,并不是說銀行對普通儲戶會收取利息費用。即便如此,筆者認為,目前我國的金融經濟狀態決定了央行不宜推行負利率政策,理由有兩方面:
負利率政策理論共識與我國金融經濟現實存在較大差距,我國不宜盲目實施。一般認為,低利率通過對銀行持有現金的“懲罰”,鼓勵銀行放貸,可以刺激企業與個人借貸,促進消費與投資,進而刺激經濟。且從貨幣的角度來看,低利率環境下,企業與個人更愿意借貸,借貸活動促進了貨幣的創造,從而可能推高通脹率。
目前,負利率理論不僅不適用于中國,且與中國客觀經濟現實相反。眾所周知,信貸增長主要取決于銀行放貸意愿、企業或客戶有效信貸需求及投資收益等三方面因素,而我國當前在這三方面都不具有條件。
一方面,我國近年來市場并不缺流動性,銀行信貸投放也是一路高歌猛進。從今年上半年金融數據看,6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49.05萬億元,同比增長11.8%;6月末本外幣貸款余額106.69萬億元,同比增長13.0%;6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101.49萬億元,同比增長 14.3%,增速比上月末低0.1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高0.9個百分點。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增加7.53萬億元,同比多增9671億元。6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147.94萬億元,同比增長12.3%。
上述數據說明,我國金融業為穩增長在信貸投放上已發揮到了極致。但目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及中國經濟繼續增長已經降至中高速,通過負利率刺激銀行信貸,也很難實現。因為實體經濟不景氣,銀行主觀放貸意愿不強;且企業投資回報低,貸款意愿也呈下降趨勢,導致有效信貸需求嚴重不足。同時,民間投資意愿也降到了近年來的低位,已經引起了中央高度重視和擔憂。
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經濟暫未實質性回暖,導致銀行不良貸款大幅反彈,銀行盈利水平已從前幾年的兩位數降到當前的個位數甚至是負數,商業銀行既要考慮收益覆蓋成本,更要防范信貸風險,無法做到兩全其美,銀行經營實質已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局面。在這種經濟金融狀態下,若對商業銀行實行負利率,意圖驅趕商業銀行繼續加大信貸投放,不僅不現實,且只會把商業銀行逼進死胡同,甚至加劇潛在金融危機。
這是因為,在當前存款利率即將全面市場化的語境下,銀行在存款上擁有強勢定價權的優勢正在喪失;且央行本身存款基準利率較低,存貸款利差不斷縮小;加之盈利能力下降,如果商業銀行無法將負利率轉嫁給存款人,那么就會通過調整資產負債表結構、減少短期儲蓄,增加長期投資來消化。
值得注意的是,要覆蓋向央行支付的利息,商業銀行又可能通過提高貸款利率來轉嫁成本,也有可能去配置高風險、高收益的中長期信貸資產或將資金投向泡沫虛擬經濟產業領域來彌補被侵蝕的利潤,增加投資資本的套利行為;而鑒于當前的經濟基本面,商業銀行向市場發放風險較高的中長期貸款,反而會損害金融體系安全,使銀行經營業績更加惡化,不利于金融穩定。
事實上,央行實施負利率會產生外溢效應,導致居民財富縮水,更不利于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實施。雖然負利率只限于商業銀行在央行的存款,不直接涉及企事業單位存款和居民儲蓄存款,但由此誘發的外溢效應不可忽視。
如果上述情況成真,勢必會帶來嚴重的金融經濟后果:一方面,會降低銀行吸收存款的積極性,加之我國金融投資渠道狹窄,會迫使大量居民將資金投入到民間非法高利借貸或非法集資活動,進而誘發更大的金融風險。試想,商業銀行在信貸投放愿意不強而又找不到好的資產配置方式情況下,吸引社會存款越多,存放央行存款越多,虧損就越大;另一方面,負利率又會助使商業銀行倒逼央行進一步降低居民儲蓄存款基準利率,甚至有可能對居民實行負利率。
一旦出現這種結局,不僅會侵蝕存款人財富,更會放大社會財富“馬太效應”,使得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同時,財富的縮減有可能導致居民為應對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的支出而削減消費計劃,導致消費需求下降,影響擴大內需政策實施,會抵消負利率政策擴大總需求的初衷。此外,也不利于存款創造和實體經濟融資。因為一旦居民存款也實施負利率,居民會大量持有現金,導致貨幣乘數下降,進一步削弱商業銀行的存款創造功能,又反過來削弱銀行信貸擴張功能。(作者為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