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7-20 21:30:32
據公告,張波及其配偶李樂霓7月18日以大宗交易的方式分別減持公司無限售流通股500萬股、162.8萬股,合計662.8萬股,占公司總股本1.22%。按照13.65元/股的減持均價計算,兩者1天內減持共套現超過9000萬元。
每經編輯|陳鵬麗
每經記者 陳鵬麗
安居寶(300155,SZ)7月19日晚間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張波及其一致行動人李樂霓于7月18合計減持662.8萬股,減持股份數量占公司總股本1.22%,累計套現9000萬元。
記者注意到,公司此前即已發布公告提示了張波及其一致行動人張頻、李樂霓的減持計劃,三者計劃在未來6個月內減持不超過5000萬股,用于投資發展互聯網項目。安居寶證券事務代表駱偉明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股東減持用于投資的項目是股東個人互聯網項目,與公司無關。
安居寶今年上半年業績預告顯示,由于公司移動互聯網項目、城市云停車聯網項目費用投入持續增加,公司上半年凈利潤仍預計將同比下滑。記者獲悉,安居寶的智慧云停車目前仍處于布局階段,正在大面積建設云停車系統,改造車場。據了解,安居寶也在通過“硬件免費”方式大力開展停車場地推工作。但對于公司智慧停車場何時盈利,安居寶并未給出時間表。
控股股東方擬減持5000萬股
今年6月中旬,安居寶公布公司控股股東張波及其一致行動人張頻、李樂霓擬減持的計劃后,7月18日,張波、李樂霓開始首輪減持動作。
據公告,張波及其配偶李樂霓7月18日以大宗交易的方式分別減持公司無限售流通股500萬股、162.8萬股,合計662.8萬股,占公司總股本1.22%。按照13.65元/股的減持均價計算,兩者1天內減持共套現超過9000萬元。
據了解,張波持有安居寶2.11億股,占公司總股本38.86%,此次減持后,張波持股比例降至37.94%。李樂霓本次減持后,所持有公司無限售股股份只剩0.01%。
據安居寶此前公告,張波、張頻及李樂霓擬在今年12月21日之前合計減持公司不超過5000萬股,即不超過目前公司總股本的9.14%。據了解,張頻是安居寶實控人張波的弟弟,目前持有安居寶1.46億股,為公司的第二大股東。根據安居寶公告透露,三人減持的原因是用于投資發展互聯網項目。
駱偉明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股東減持所投資的互聯網項目是股東個人的項目,與公司層面無關。
按照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的減持計劃,未來5個月內,相關股東或再會有進一步減持動作。
智能云停車項目仍在布局階段
記者留意到,安居寶日前發布今年上半年業績預告顯示,公司上半年凈利潤為200萬~660萬元,同比下滑57.29%~87.06%。公司稱,是因公司互聯網項目持續投入增加所致。去年,由于互聯網項目投入增加,安居寶凈利潤同比跌去近6成。
2015年,為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安居寶開始大力推廣云對講、安居門衛、周邊優惠、云停車互聯網項目。去年7月份,安居寶發布定增預案,擬募集不超過19億元用于城市云停車聯網系統項目建設與推廣。今年6月份,該項定增正式獲得證監會批文。駱偉明告訴記者,智能云停車將是安居寶未來主推的互聯網項目。
不過,記者獲悉,目前該項目仍在大力布局停車場資源階段。云停車業務終端“掌停寶”尚未進入推廣階段。
據了解,安居寶目前也正在效仿國內第一家“互聯網+停車”企業ETCP,通過免費贈送云停車管理系統的方式大力開展停車場地推工作。記者了解到,安居寶2016年的目標是向全國免費送出1萬套安云智慧云停車系統,同時在三年之內送出5萬套。
今年4月份,安居寶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透露,公司探索出較好的盈利模式“廣告道閘”。安居寶正在依托在傳統業務的123個營銷服務網點及小區客戶資源推廣廣告道閘,向停車場管理方推出了贈送廣告道閘的新的推廣模式,并聘請了廣告團隊進行廣告運營。據了解,該模式的推出使得公司云停車業務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截至2016年4月15日,安居寶累計簽約停車場870個。
“現階段云停車業務發展還是蠻好的,”駱偉明告訴記者,“掌停寶”已經在全國35個城市啟動,“停車場資源需要達到一定數量,我們才會去做‘掌停寶’的推廣,因為如果數量不大,會影響消費者的體驗。另外,因為我們是做廣告道閘,數量不夠多的話,廣告的規模效應也不明顯。”
丁丁停車CEO申奧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智能云停車領域至少有300個廠商,競爭激烈。“雖然去年到現在淘汰的(主要是創業公司)也有100家,不過也不斷有新的廠商涌入。”
申奧告訴記者,目前智慧云停車行業整體而言難言盈利。“可能一個企業,某些個別停車場是盈利的,但是從公司整體來講,往往離盈利還很遠。”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