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15 00:59:49
某保險中介內部人員表示,保險切入場景化會是一種趨勢,尤其聚集大量用戶并掌握其數據的平臺,這些平臺可以利用自身的數據來開發相應的產品,不僅可以提供多元化的服務,還能提高用戶粘度。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袁園
◎每經記者 袁園
“雙11”狂歡不僅帶動了刺激了消費、催生各種保險產品,一個新的保險概念也橫空出世——消費保險。今年的“雙11”,在螞蟻金服平臺參與消費保險的中國人保、中國人壽、中國平安、泰康保險等9家保險公司再次刷新全球保險紀錄,來自螞蟻保險平臺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1月11日中午12時,12小時內消費保險產生3.9億筆,消費保險已經成為全球保單量最大險種。相關數據顯示,規模大、增速高,消費保險正逐漸成為保險業一個全新而獨立的領域。
分析人士指出,傳統保險的功能正在被突破,在消費場景中,保險與消費出現“共生效應”,相互刺激拉動。同時,依托大數據和中介平臺的力量,圍繞不同生態鏈的各種場景化、碎片化的保險產品將會越來越多。長遠來看,這種場景化、碎片化的產品會成為保險發展的一個方向。
●新型消費保險尚在試水階段
所謂消費保險,即基于特定類目產生個性化保障范圍、千人千面的定價機制、銷售成本和客單價極低、高頻便捷的理賠體驗的保險。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與人身險、車險不同,消費保險并不屬于保險產品傳統分類,而是一種新的保險類型。它是利用保險機制為消費行為提供保障,從質量、價格、物流等各環節提升消費體驗,化解糾紛,提供經濟補償,同時它也不是單一險種。
“所謂消費保險,我認為跟幾個定義分不開。”螞蟻金服保險事業群總裁尹銘認為,消費保險一定是基于交易所產生的,或者基于消費所產生的保險;其次,它能夠促進增加消費,能夠使消費者更放心、安心地實現購買;消費保險的第三個特征,它需要有很高的科技含量。
近年來,隨著網絡消費的崛起,這種非面對面的購物形式成為一種趨勢。“新供給-螞蟻網絡消費指數”顯示,2011年1月~2016年4月,五年時間里,網絡消費規模指數穩步上升,擴張了12.1倍,在網絡消費中餐飲(線下消費)、航旅、教育、生活服務等服務消費的年增長率在70%以上。
與此同時,消費者對網購物品的質量、服務、售后的需求也開始逐步升級。正是這些保險需求促進了相關產品的開發。業內人士分析稱,在互聯網領域,保險與消費正產生相互促進的“共生效應”。一方面,保險切入消費場景,提升互聯網消費活力,用戶需求敢于進一步釋放;另一方面,蓬勃生長的互聯網消費又反過來激發更多的保險需求,帶來增量。
來自螞蟻金服保險平臺的數據顯示,消費保險已經超過3億用戶,同時在淘寶天貓平臺上服務小微商戶超過400萬家。2016年前三季度,消費保險僅在螞蟻保險平臺上的保費同比增長就超過50%,保單量同比增長超過80%。而且,這個數字還在高速增長之中。
業內人士指出,新型消費保險尚在試水階段,盈利能力目前尚難下斷論,但伴隨著消費場景日趨個性化與定制化,消費保險的種類還會變得更加多樣化。未來,無論線上或線下場景,只要出現退貨、破損、質保等各類痛點,更多消費保險就有可能誕生。
●場景保險可滿足用戶碎片化需求
不只是消費保險,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保險的功能、成交的渠道和場景越來越多元化,保險平臺和保險中介也開始了新一輪的場景化、碎片化和定制化的保險產品營銷和服務。
螞蟻金服保險和CBNdata聯合發布的《2016互聯網保險消費行為分析報告》指出,互聯網保險已經分化為平臺保險和場景保險兩種。與平臺保險相比,場景保險的核心優勢在于可以極低的成本滿足海量用戶的碎片化需求。隨著移動互聯網更多的滲入人們的生活,通過保險對抗場景風險的需求和可能性也必然大大延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一些購物、旅游、購票平臺、健身APP等平臺,均開始圍繞其業務生態鏈開發相關保險產品。
“這種場景化的保險產品基本都是以用戶需求和大數據為依托的,其滿足的也是某個場景中消費者的需求。”某保險中介內部人員在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交流時表示,保險切入場景化會是一種趨勢,尤其聚集大量用戶并掌握其數據的平臺,這些平臺可以利用自身的數據來開發相應的產品,不僅可以提供多元化的服務,還能提高用戶粘度。從長遠來看,這種場景化、碎片化的產品會成為保險發展的一個方向。
“大數據分析使保險定價更加精準,而且可以分析發現客戶的保險需求,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推銷和服務。”保監會原副主席魏迎寧在2016保險供給側改革發展論壇上表示,不斷細化分工是市場經濟最顯著的特征之一,而上述行為正是保險市場精細分工的結果,可以使保險供需雙方更合理、更迅速的結合,既滿足了保險人的需求,方便了投保人投保,又降低了保險企業的經營成本。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