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2-02 00:58:56
信息操縱最直接的受害者莫過于普通投資者。正如業內人士對信息操縱的比喻:就像是在牌桌上控制了發牌人,發牌人發什么牌、發給誰、何時發均由其掌控,這對其他參與者而言,恐怕永遠也贏不了。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馮彪 每經編輯 張力
每經記者 馮彪 每經編輯 張力
每到年底,大量A股上市公司推出“高送轉”,在成熟市場毫無用處的擴股行為,卻在散戶中引發熱捧,殊不知在美麗的故事之后卻已落入圈套。“高送轉是上市公司最易操控的重大利好,無論是實施時間還是送轉比例,或者公告節奏的拿捏,能夠實實在在地影響股價,如果公司與二級市場的莊家合謀,精心策劃出拉抬股價和發布利好的路線圖,那么就構建起包賺不賠的買賣,這是A股市場的經典模式,屢試不爽。”北京的一位機構投資總監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針對股市存在的各種市場操縱行為,特別是近年來的操縱手法日益多樣化,違法人員采用虛假申報、尾市拉抬、連續買賣、自買自賣等多種手法實施操縱。證監會稽查部門決定于近日部署開展“打擊市場操縱違法行為專項執法行動”,把多種市場操縱模式納入打擊重點。
“利好”不一定真的好
在證券或期貨市場中,信息是市場參與者進行證券或期貨交易的重要參考依據,可能影響市場參與者的交易決策,進而影響證券或期貨交易價格。
中國人民大學證券與金融研究所教授葉林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證券交易價格一定程度上就是取決于市場信息。有利好消息價格上漲,有利空就下跌。投資者通過深入分析信息、運用信息,能夠做出適當的投資決策。”
每到歲末年初,都會有一份高送轉名單在市場流傳,一般10送10以下都只能算及格,送15到20才算得上驚艷,這樣的股票漲幅較大,龍頭品種甚至會漲一兩倍。同時,發布時間也非常關鍵,一般最早發布送轉股公告的低價小盤股漲幅會相當驚人。
然而,看似利好,實際暗藏玄機。據業內機構統計,截至今年10月中旬,已經有130多家推出“高送轉”方案的上市公司被重要股東減持。而一些上市公司大股東在減持后,出現業績“變臉”等現象。
財經評論專家皮海洲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部分業績虧損或業績大幅下滑的公司也推出‘高送轉’,實際就是借高送轉推高股價,就是為重要股東的減持保駕護航,但最終股價下跌,損害的是普通投資者利益。有些高送轉信息也是典型的信息操縱,包括與二級市場的莊家合謀操縱股價。”
“利好”不一定真的好,真消息的背后也可能有陷阱。部分公司借“高送轉”之名抬高股價,高管卻借機減持獲利,這是一種典型的信息操縱行為。
有業內人士分析,“高送轉”是目前一些上市公司最常用的一種信息操縱手段,因為其發布時間、方式都完全由公司自己決定,操縱空間很大。
在各類市場操縱類型中,信息型操縱作為一種新興的、復雜的復合型市場操縱模式。操縱者可以憑借在信息方面的優勢發布信息,影響證券或期貨交易價格,擾亂市場正常秩序。
“與編造、傳播虛假信息相比,操縱信息有其自身的特點,操作手法也更隱蔽。被操縱的信息不一定是虛假的,真實信息也可能被操縱。”葉林說。
資料顯示,按照信息的真實性維度,可以將信息操縱分為虛假信息的操縱和利用真實信息的操縱。前者較為常見。一般是行為主體在網絡、媒體或自媒體散布關于股票的虛假、不實信息,在二級市場牟利。
而利用相對真實的信息,人為干擾證券價格的危害更大。有業內專家稱,這種依據規則的“講故事”行為,不容易被查證,偽裝性好,對市場信心的影響尤其負面。
葉林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舉例說:“將本可一次性披露的利好拆成若干次小的利好,或控制信息披露的節奏,在建倉期延遲披露,在股價進入拉升期時披露利好助漲,或選擇性披露利好部分,回避風險或語焉不詳,或追隨市場熱點的迎合式信息披露,都是信息操縱的例子。這些信息并非虛假,但對投資者造成的誤導并不亞于虛假陳述。”
另外,記者了解到,非信息披露義務人公開或變相公開發布未公開信息,影響相關證券交易價格或交易量,并從中獲利的行為;證券經營服務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或其他可能影響市場的單位或個人(如財經評論員、微博名人等),對證券公開作出分析、評價、推薦、預測或建議,并從事相反交易或從中謀取利益的行為等,也有可能構成信息操縱。
發牌人被控制意味著什么
信息操縱最直接的受害者莫過于普通投資者。正如業內人士對信息操縱的比喻:就像是在牌桌上控制了發牌人,發牌人發什么牌、發給誰、何時發均由其掌控,這對其他參與者而言,恐怕永遠也贏不了。
盡管受害的投資者有不少是盲目進行跟風炒作,類似行為不值得鼓勵,但也有業內專家指出,在資金、信息等方面處于弱勢的中小投資者,享有在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中投資的權利,信息操縱直接損害了市場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具體到A股市場,從投資者結構來看,持股市值在10萬元以下的中小投資者占到85%以上,中小投資者慣于跟風炒作,容易被操縱者利用和誤導,羊群效應明顯。但由于信息的不對稱,資金力量的懸殊,往往成為操縱行為的受害者。
信息操縱還會破壞有效價格機制,損害資源配置功能。葉林表示,資本市場的基本邏輯是通過價格信號引導資金流向回報率最高的地方,從而實現效用的最大化。“但是,信息操縱者人為造成證券價格異常波動,同時誤導資金流向。在此情況下,資金不是流向最需要資金的企業或部門,而是流向能為操縱者賺取暴利的地方。”
信息操縱使投資者無法或難以作出正確的投資選擇,從而使市場競爭機制難以發揮積極作用,擾亂了資本市場秩序的同時,也給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