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聞客戶端 2017-03-07 09:57:22
兩會既是世界感受中國民主政治的一扇窗口,也是全球矚目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風向標。在世界經濟增長低迷態勢仍在延續,“逆全球化”思潮和保護主義傾向抬頭,主要經濟體政策走向及外溢效應變數較大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能否隨著時序更替,一同步入春天?
兩會既是世界感受中國民主政治的一扇窗口,也是全球矚目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風向標。在世界經濟增長低迷態勢仍在延續,“逆全球化”思潮和保護主義傾向抬頭,主要經濟體政策走向及外溢效應變數較大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能否隨著時序更替,一同步入春天?
今天上午9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給出了充滿底氣與信心的作答,傳遞著中國經濟穩步邁入春天的關鍵訊息,蘊含著解答“世界迷思”的“中國答卷”,也是解碼未來中國經濟走勢的“金鑰匙”。
“困難不容低估,信心不可動搖。”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政府工作報告發出的強音。此前,外界關注2016年中國經濟增速6.7%,創下自1991年以來的最低增速。然而,另一組數據更不容忽視:盡管增速回落,但中國經濟總量邁上了“70萬億”新臺階;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3.2%,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在實際工作中爭取更好結果。由此可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的戰略定力與堅定信心,為未來經濟發展勾畫出一幅穩中向好的新圖景。
一枝先報春消息,萬紫千紅次第開。
信心源自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為經濟發展蓄能增勢。經濟結構轉型取得的成就,比經濟增長本身意義更為深遠。雖然增速放緩,但增長“含金量”提高,預示著中國經濟發展后勁十足。把改善供給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是一個化蛹成蝶的轉型升級過程”。這不僅源于對經濟發展階段和趨勢的準確把握,更是主動轉型升級的戰略選擇。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不斷提高,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持續降低,國民總收入增速跑贏GDP,詮釋著以五大發展理念為總指揮棒,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的成效。歷經磨煉的蝴蝶,正迎著春風,振翼而出。
信心源自依靠創新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結構優化升級。實體制造業轉向“質量”和“創新”。質量之魂,存于匠心。既要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也要一面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一面培育壯大新動能,合力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光榮的奮斗過程中,機遇由國有企業與非公經濟共享,大企業與小企業同勉,新經濟與傳統經濟并肩。鋪天蓋地、頂天立地,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競相迸發。激活經濟社會發展的每一個細胞,調動創業創新的每一份力量,必能匯聚起中國經濟新動能的滾滾春潮。潮起潮涌之間,正是活力、動能、希望之所在。
信心源自以政府自身改革撬動其他各關鍵領域改革,以改革為發展破障的堅定信念。堅決除煩苛之弊、施公平之策、開便利之門,持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無論是全面實行清單管理制度,還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無論是加快構建新型政商關系,還是政府要帶頭講誠信,決不能隨意改變約定,決不能“新官不理舊賬”,目的都是讓企業和群眾更多感受到“放管服”改革成效。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使企業輕裝上陣,筑牢企業參與競爭的新優勢。
信心源自中國推動經濟全球化、同奏合作共贏新樂章的鮮明立場。面對國際環境新變化和國內發展新要求,扎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促進外貿繼續回穩向好,大力優化外商投資環境,推進國際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在逆全球化暗流涌動之時,中國為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與活力,不僅致力于成為最富吸引力的外商投資目的地,也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創造更多的機遇與優勢。
信心源自老百姓獲得感與幸福感的不斷提升,本質上是人民對國家發展的信心與認同與日俱增。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一系列“新詞”“熱詞”不僅構筑了改革的新地平線,也夯實了一條條民生底線。從“藍天保衛戰”到“全域旅游”,從“堅持住房的居住屬性”到“全面推行河長制,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正是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生動體現。“不須迎向東郊去,春在千門萬戶中。”這一系列改革、改善,不僅讓老百姓“少煩心、多舒心”,也為中國發展生出更多、更深厚的信心。
近2萬字的報告,作答鏗鏘有力,中國經濟已經堅定入春。
政府工作報告開啟了新的奮斗征程,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作為改革發展的“弄潮兒”,浙江要堅持打好轉型升級系列組合拳,念好“拆治歸”三字經,加快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高水平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交上一份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的浙江答卷。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