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3-21 23:35:37
在“存貨不實”與“費用少計”問題上,*ST昆機的自查一直回溯到了2013年和2014年。而這兩年負責審計公司財報的是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畢馬威),簽字會計師則是其合伙人。值得一提的是,就在*ST昆機解聘畢馬威前不久,畢馬威提出*ST昆機的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這一缺陷又恰好與財務報表中的“存貨”有關。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岳琦 實習記者 蘇杰德
每經記者岳琦 實習記者 蘇杰德 每經編輯 張海妮
*ST昆機自曝涉嫌財務違規,并不僅僅牽涉到瑞華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在“存貨不實”與“費用少計”問題上,*ST昆機的自查一直回溯到了2013年和2014年。而這兩年負責審計公司財報的是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畢馬威),簽字會計師則是其合伙人。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ST昆機解聘畢馬威前不久,畢馬威提出*ST昆機的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這一缺陷又恰好與財務報表中的“存貨”有關。對于相關問題,今日(3月21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及實地采訪畢馬威方面,但對方表示暫無回應。
畢馬威合伙人“踩雷”?
作為全球四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畢馬威官網宣傳其價值觀是“追求最高個人和職業操守水平的文化和承諾”。
(畢馬威前臺 每經實習記者 蘇杰德/攝)
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此次被卷入的會計師也是畢馬威內部資深會計師及其2012年的25名合伙人之一。
*ST昆機與畢馬威是老搭檔。從2007年開始,兩者的合作持續了8年。針對審計問題,今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位于北京市東城區東長安街1號的畢馬威所在地。前臺稱,公司負責公關的人生病休假,暫不接受采訪。隨后,畢馬威一位經理接待記者時稱,公司現有3000多人,事情發生在2014年之前,需要時間準備資料。
畢馬威的外部公關稱,目前其正與公司進行緊急會議,“公司會在今天下午給出一個答復。”而今日18時左右,畢馬威公關稱,暫不回應該事件。
2012~2014年,*ST昆機聘請畢馬威期間,在3份年報的審計報告的審計意見中,第一簽名人都為中國注冊會計師彭菁。而公司自稱涉嫌財務違規的2013年、2014年,年報審計意見都由畢馬威背書落筆“公允反映”了公司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財政部會計司2012年8月的公告顯示,彭菁是畢馬威轉制時的25個合伙人之一,其在2002年便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執業時間至少為13年。
除*ST昆機外,其還曾負責萬科、粵電力、海天味業、南方航空等6家上市公司的年報審計工作。
提示內控缺陷后被解聘
據*ST昆機披露,截至2017年3月19日,公司發現2013~2016年存貨不實問題,總共涉及金額約9600萬元(具體金額以年度報告為準)。在銷售收入確認上,審計過程中發現,公司2016年及以前年度存在涉嫌銷售收入確認違反會計準則的規定及存在賬外存貨(產成品)問題,公司正在全力自查。
值得注意的是,在“存貨不實”問題上,涉及會計年度包括畢馬威服務的2013年和2014年,而這兩年其均做出了“標準無保留”的審計意見。不過,畢馬威此前進行的一次關于*ST昆機內部控制方面的審計就已經透露出端倪。
2015年3月,一份彭菁簽名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顯示,公司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存在著重大缺陷:“財務部門與業務部門缺乏充分溝通”,“可能對財務報表中的存貨”等產生“重大影響”。不過,彭菁仍然簽署了對*ST昆機2014年年報的“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值得玩味的是,幾個月之后的2015年6月,*ST昆機就選擇與畢馬威解除合作關系,理由是“雙方對新年度審計費用報價有異議”。在價格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3年度*ST昆機支付給畢馬威的審計費用為340萬元,而2015年聘用瑞華擬支付的審計費用為280萬元。(實習生肖達明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